曾淵滄 博士
為了協助市民對抗通脹,香港特區政府發行了100億元的iBond。這種iBond是一種債券,利息與通脹掛u,通脹高、利息高;通脹低、利息低。海外早已有類似的產品,香港則是第一次。因利息即收益與通脹掛u,的確是一種不錯的對抗通脹的工具,對那些擔心錢存在銀行、利息收入跑輸通脹的人而言是好事。
發行前反應冷淡
可是,這次iBond發行,申請者並不踴躍,全港僅15萬人申請,申請額也僅130億元。為甚麼只有15萬人申請?原因有多個,其中之一是多家傳媒在申請期故意唱淡,多位財經分析員也唱淡,說甚麼「買人民幣好過買iBond」之類的話。可是,當iBond正式上市,二手市價比申請價高6.7%時,回報真不錯,同一批分析員又向傳媒透露他們大手申請。申請不踴躍的第二個原因是,不少人以為100億元的iBond將會出現搶購現象,與熱門新股一樣的搶購現象,最後申請的分配比率很低,政府發言人也說甚麼盡可能保障每人一手,即1萬元的分配,若是100萬人申請,一人一手,剛好100億元。若一人只分一手,一年賺數百元的利息,對不少人而言只是很小的數字,因此也不申請。後來,當申請截止,公佈僅15萬人申請,申請超額僅0.3倍,不少沒申請者後悔了。第三個不申請的原因是,今日通脹率創高,但是仍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的投資回報率會跑贏通脹,不需要買iBond來對抗通脹。這是危險的,投資這個遊戲,從來是輸錢者多,賺錢者少,不少市民因貪變貧,一心想跑贏通脹,最後倒虧了。
iBond正式上市後,面值100元的iBond可以在二手市場賣106.7元,反應很好,機構投資者爭著買。為甚麼爭著買?因為他們的確認為與通脹掛u的回報率是很吸引的回報,這遠比目前外資基金發行的票據的利率高許多,因此願意付更多的錢來買。
不該讓大戶在二手市場炒作
iBond上市僅僅第一天,成交已達1.5億元,這說明不少散戶,申請iBond也不是為了對抗通脹,而是炒作。上市第一天就賣掉,賺了6.7%的回報,是很不錯的投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完全失去了政府協助市民對抗通脹的目的。以106.7元的二手價計算,政府發行的100億元iBond的市價是106.7億元,換言之,是政府虧損了6.7億元,政府付出6.7億元而沒有得到掌聲,推出時還換來冷言冷語,許多知名的分析員、經濟家都不看好。我認為政府若想協助市民對抗通脹,不該允許機構投資者在二手市場購買。若政府發行iBond只是想推動債券市場的買賣,發行價應該按拍賣或投標的方式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