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
珍藏需要修復,去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的《大都會》(1927)和《孔夫子》(1940)都是明證。六月和七月,我們先後看到兩部麥士奧福斯(Max Ophuls)的佳作。八月和九月,就有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Michael Powell and Emeric Pressburger)的《太虛幻境》(1946)和《思凡》(又譯《黑水仙》,1947)。後天(七日)二時在電影資料館率先放映《太虛幻境》,映後討論會由何思穎先生和我主講。
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是英國四、五十年代影壇的拍檔組合,他們組成創作團隊The Archers,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太虛幻境》、《思凡》和《紅菱艷》等,其中《紅菱艷》最為人熟悉。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的電影著眼於旅程與越界,例如《太虛幻境》中,英國機師與美國女子的真摯戀情,可以跨越生死二界,《思凡》則是一班聖公會修女到印度去傳教,當地的地理及文化令她們很不適應,產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
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很善於捕捉人物心理和感情狀態,《太虛幻境》的一見鍾情和快將離別、《思凡》的靈慾拉扯、《紅菱艷》的藝術與愛情兩難抉擇,都教人意識到感情上的頑強張力。
他們的作品文藝氣息濃厚(《太虛幻境》更不時引經據典),攝影和美術兩方面尤其優良,傑克卡迪夫(Jack Cardiff)的攝影和《思凡》的片廠美學都教人目不暇給。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戰後的作品幻想成份更濃,也更遠離英倫的現實主義傳統,根據「鐘擺效應」,六十年代的英國新浪潮跟他們就恰恰相對而立了。
《太虛幻境》中一個劇團正上演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令我想到電影指涉了《仲夏夜之夢》中「一見鍾情」的主題,而《太虛幻境》對人生與愛情的深透理解與執著,則教我想到莎士比亞的詩句:「為了你的愛我將和時光爭持:╱他摧折你,我要把你重新接枝。」(梁宗岱譯,十四行詩之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