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特區政府再次重申無意改變香港自1983年以來行之有效的聯繫匯率制度。中新社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
最近一段時間香港通脹壓力上升,有人認為是本港實行聯繫匯率所致,並提出港幣不應再與美元掛u。財政司司長已在八月十四日的網誌中指出聯繫匯率仍然是最適合香港的制度。我在下文會就幾個相關課題作進一步闡釋。
首先,有不少主張港元和美元脫u的意見,其論點都是認為美國被調低主權評級,必定會令美元大幅貶值。他們因此認為港元和美元掛u,必然會加劇香港的通脹和資產泡沫風險。我並不同意這些論據。
有人認為港元與弱美元掛u是推高樓價的元兇,但我並不同意,因為這個說法的其中一個假設就是當出現弱美元/港元時,香港樓價就會上升。大家要明白,樓價走勢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土地及樓宇供應、購買力、人口結構、按揭借貸成本及投資者對樓價和以上因素的預期等。
現時環顧亞太區不同經濟體系,看不見一個地方的匯率制度或匯率走勢與當地的物業價格有必然的關係。例如內地和新加坡的匯率制度與本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截然不同,可是即使兩地的貨幣兌美元在過去兩年都明顯升值,內地和新加坡仍需面對樓市過熱的問題,須採取不同措施去為樓市降溫。
另一個說法是港元與美元掛u以致香港跟隨美國所實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令利率低企,刺激樓價上升。然而,環顧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利率亦處於極低水平。就算港元與一籃子其他主要儲備貨幣掛u,港元利率亦不會有多高。現時最高的3個月銀行同業拆息是歐元,但亦只有大概1.5%,而日圓則只有0.3%。
此外,其他國家的經驗亦顯示加息對遏抑樓價的作用不一定很大,原因是當「樓價升完可以再升」的心理預期形成後,除非加息力度極強,否則很難把這個預期輕易扭轉。而另一方面,加息力度太強,對整體經濟亦會有負面影響。所以國際間近年已逐步意識到宏觀審慎監管政策的重要性。
儘管可用利率政策,多個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亦與香港一樣,推行多項針對樓市的宏觀審慎監管措施,旨在遏抑炒賣活動及加強物業按揭貸款的風險管理。有論者提出要放棄聯繫匯率和讓港元自由浮動,理由是這樣做便可以令到香港有自主的利率政策。但他們並未能提出論點和證據,確保脫u後香港的通脹和樓市過熱的問題可以解決。更重要的是,這些論者沒有充分分析浮動匯率制度的弊處和可能為香港帶來的風險。
在香港這個根據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二條不會實行外匯管制政策的小型對外開放經濟,浮動匯率制度的代價是港元可能會變成大上大落。在市場好景時便一路炒上,除了會引致更多國際熱錢流入港元套利之外,更會大大削弱香港的競爭力,但同時通脹未必會變得溫和。
在香港經濟和資產市場過熱之時,經濟周期便會出現逆轉,到時港元便會被大幅炒低,資金流出,造成信貸緊縮,甚至信心危機。屆時香港的經濟亦有可能變成大上大落,這是否我們樂意見到的情況?其實,浮動匯率並非解決經濟難題的靈丹妙藥,相反也會帶來新的難題。
最近有報道指瑞士因瑞士法郎升值過度,可能考慮將貨幣短期掛u歐元。其實瑞士央行已多次進行外匯市場干預及降低利息,都無法遏止瑞士法郎上升的勢頭,這大大影響瑞士的出口和競爭力。相信讀者現在會明白,很多提倡取消聯繫匯率的建議,都是建基於不太全面的假設之上。事實上,現時並沒有一個更適合香港的匯率制度。所以我在此重申特區政府無意改變香港自1983年以來行之有效的聯繫匯率制度。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