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第一組兩探測器投入運作,開始測量及記錄數值。香港研究組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設計及建造探測器當中多個監控及監測系統。 中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任智鵬)籌備期長達8年、由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以及來自內地、美國、台灣、俄羅斯及捷克37所院校200多名科研人員進行的大規模「大亞灣中微子振盪實驗」正式啟動,實驗中第一組兩個的探測器近日開始運作,協助測量及記錄由大亞灣核反應堆所產生的基本粒子—中微子(Neutrinos),並從而準確破解中微子振盪參數「θ13」的數值。有關實驗結果將為科學家進一步認識粒子物理及宇宙組成帶來啟示,為宇宙及天體物理學研究揭開新一頁。
尋物質反物質失衡謎團
中微子質量非常微小又不帶電荷、且穿透性極強,即使貫穿全個地球也可完全沒有任何反應,猶如幽靈般,是極難以捉摸的基本粒子,但其特性及變化,卻對粒子物理理論以至宇宙組成影響至深,特別是宇宙學中「物質」(Matter)與「反物質」(Anti-matter)的失衡謎團,中微子的角色更被認為是關鍵。
宇宙學天體物理將突破
是次經歷4年準備、4年建設的跨地區超大型實驗,聚焦於3種不同類型中微子相互「變型」的「中微子振盪」現象,透過精準檢測由大亞灣核反應堆產生的反中微子,可望破解最後一個未為人知的振盪參數「θ13」數值,有關數值將為現有的宇宙及天體物理學,以及中微子相關的粒子物理研究帶來重大突破。
港首參加重大粒子實驗
是次實驗是香港首次參加如此大型及重要的基本粒子物理國際實驗,香港研究組由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港大物理系副教授梁幹莊及助理教授潘振聲等主理,並獲研資局提供1,700萬元資助;而港大及中大亦於香港仔隧道設置實驗室,模擬近似大亞灣的地下實驗環境作數據對照。負責統籌的朱明中指,港科研人員能參與是次項目,機會難得,有關經驗更可望提升香港基礎科研水平。由於中微子極難探測,實驗需要多達2至3年時間收集數據並作分析,向目標一步步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