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國民教育應以文史為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19]     我要評論

于彥北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為全港小學必修科諮詢期已過,雖然一些政黨操控部分學校對諮詢加以阻撓及攻擊,但亦得到廣大市民及社會人士的理解與支持。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推出的計劃課程涵蓋個人、社群、家庭、國家及世界五大範疇,其中國家範疇方面的課程框架部分,學生須了解自然國情、人文國情、當代國情和歷史國情,並引領學生探討國家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借此可提高香港學生的國民素質和國民身份認同,對於殖民化一百多年的香港實有必要推行該國民教育課程。

國民教育國際慣例

 據本人所見所知,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列為必修科是各國之慣例。西方國家從來都不放棄自己的國家利益,他們對國民的國家認同培養一點都不遜於中國。

 有調查顯示,在歐美18個發達國家中,美國的國民教育最完善、最系統,因此美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最強。法國將國民教育重點放在學生與新移民兩種人群,目的是一方面培養國民的愛國意識,一方面確保新移民能夠融入社會,值得香港借鑒。日本對國民的愛國教育早已聞名於世眾人所知,本次發生的地震引起的核災難中,日本人之所以表現出超然的鎮定及無私有序,恰恰就是日本深入民心的國民教育的結果,再看我們周邊的國家,不論是韓國、新加坡還是泰國、馬來西亞無一例外都將國民教育列入學生的必修課程,偏偏本來就是以中國人為主的香港,卻將國民教育拒於千里之外。我的一些同事,聽到有人反對將中國歷史與文化課列入中小學科目時激憤地說:「有無搞錯,中國人不學中國歷史,學世界歷史,叫咩中國人呀!」公平而論,中國歷史要學,世界歷史也應學,只不過是誰先誰後的問題,好像一個人,你是先認識父母呢,還是先認識街坊叔姨呢?唉,有些人就是要逆向而行。

國民意識民主基石

 香港人喜歡搞民主,孰不知,民主的基石正是國民意識。試問,已經回歸中國的香港700萬人口,如果大家沒有國家觀念,沒有一個共識的集體意識,沒有一個牢固的凝聚力,這樣情勢下的民主必將是一個沒有目標、沒有向心力,一盤散沙的民主,也必然是一個四分五裂被外族勢力利用的民主,為甚麼英、美、法、日等國家的民主制那麼成熟,就是人家重視國民教育。

 有學者指,集體意識是達致民主的重要先決條件,英國的集體意識是共同擁護英女皇,日本人是集體擁戴日本天皇,美國人堅信他們的核心價值,都是其民主機制維持百年的根本。而國民教育又是培養集體意識的基石,當然這個集體意識必須是做為國民應該承擔的集體意識,而不是離經叛道的集體意識。無數國際事例證明,沒有一個正確而清晰的集體意識就沒有健康的民主,沒有良好的國民教育,也沒有正確的集體意識。

認識國家愈多 個人發展空間愈多

 香港已經回歸中國14年之久,本來就是一個炎黃子孫的群體,為甚麼一談國民教育就有人驚而色變呢?嚴格講,回歸14年才將國民教育提到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已經是亡羊補牢之舉。事實上,讓香港青年多些認識國家的文化與歷史,以及當代國情,並非洗腦這麼簡單,而是關乎到香港青年未來的個人前途與發展空間的實際問題。

 按照中國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20年,全國人均產值可達到一萬美元,而特大城市可望達到三萬美元,即今日香港的水準,意味著十多年後,內地將產生出更多符合香港青年人發展的工作機會。現時已有眾多外國人爭搶內地就業市場,由於他們對中國國情了解甚少,所以個個都在惡補,沒有理由身為中國國民的香港人,主動放棄這一良機拱手讓給外國人吧。但港青們若是認為自己先天優勝過他們而忽視國民教育,對日新月異的國情一無所知,十年後必會出現龜兔賽跑的局面而益了人家,虧了自己。

燦爛的中華文化與歷史屬人類共同財富

 中國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為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五大古文明發源地,有長達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燦爛的中華文化與歷史已經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要說身為炎黃子孫的中國人,大凡關心人類歷史進程,熱愛世界文化衍展的人,都會自覺了解研讀這些歷史與文化,正所謂知己知彼。身為一國之民,沒有理由連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都一無所知吧。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國民教育這一課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環節,社會上根本就不應該有分歧,有分歧的應該是課程如何設置,內容如何選定,自然國情、人文國情、當代國情和歷史國情哪個先學哪個後學,又如何選配的問題。本人從自身感受及收集到的民意來看,先從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入手,市民與學生哥較易接受。另外,由於歷史課程多為數字年代,學生學起來比較單調、抽象,如果將文化融入歷史中,文史並講應會收到較好效果。比如在講每個朝代的歷史課程時,為避免乾巴巴的年代數字,可以在講該朝代的興衰史時加插一些文化、風俗等內容,尤其是該朝代一些愛國名人愛國家族,如北魏的花木蘭、宋朝的楊門女將、岳飛、文天祥等人物。這樣可令學生既學到了歷史,又學到了文化,同時又受到了生動活潑的愛國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國情教育歷史課程好像花車巡遊一樣,花車好比一個個歷史年代,如果只有編有序號的一輛輛花車(歷史朝代),沒有車上的裝飾與文藝表演,觀看(受教)者肯定會索然無味,如果既有一架花車,又有車上的裝飾及人物表演(文化),這樣的課程內容與安排相信會較受落。

相關新聞
來論:陳日君收受黎智英獻金幹什麼事? (2011-10-19)
廿四味:黑金政治撕下陳方安生「香港良心」面具 (2011-10-19)
黃毓民與「人民力量」的「政治倫理」 (2011-10-19)
香港「黑金政治」交易誰作祟? (2011-10-19)
立會「爛仔」一個都嫌多 (2011-10-19)
國民教育應以文史為先 (2011-10-19)
讀《李兆基博士傳記》有感 (2011-10-19)
廿四味:公民黨成區選毒藥 反對派明撐暗切割 (2011-10-18)
縱論香港:議事廳豈能「讓雞蛋飛」 (2011-10-18)
從沽空談到大行的「打龍通」 (2011-10-18)
政經多面體:改良居屋制度 更多市民受惠 (2011-10-18)
「中國製造」推動全球產業重新分工 (2011-10-18)
美學者呼籲徹底改變制度 (2011-10-18)
長毛暴力政治玷污區議會 (2011-10-18)
廿四味:以選票把文武政棍逐出議會 (2011-10-17)
指點江山:激進反對派有何資格談政治倫理? (2011-10-17)
「佔領華爾街」將變革美國 (2011-10-17)
施政報告繼往開來合乎眾望 (2011-10-17)
宣淫者的詭辯 (2011-10-17)
田園快語:施政報告最怕做過了頭 (2011-10-1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