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熱點追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小悅悅之死 掀全民道德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小悅悅被輾倒地,路人冷血不施救。

 佛山兩歲的外來工之女小悅悅(王悅)被兩車碾壓重傷,18個路人冷眼相對無一施援手,小悅悅最終不治身亡。肇事司機的狠毒,路人的冷血,引發了全社會最為廣泛的道德討論,從普通民眾到黨政高層,無不通過「小悅悅事件」,對國人的冷漠和道德滑坡的趨勢進行譴責和反思。在這起事件中,年近六旬的拾荒女陳賢妹,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微微閃亮的人性光輝,但遠無法撫平公眾道德底線被擊穿產生的創傷。事實上,從南京彭宇案、小伊伊事件到小悅悅事件,一系列負面事件已嚴重挑戰中國傳統道德底線。小悅悅事件之後,在廣東乃至全國,一場運動式的道德反思,是否真正能夠重塑社會公眾的道德之心,讓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時間回溯到2011年10月13日17時17分,這是被許多網友稱為國人「恥辱」的時間。當時,兩歲的小悅悅剛從幼兒園回來,媽媽正在家裡收晾曬的衣服。小悅悅在離家100多米的一條狹窄的巷子玩耍,一輛迎面駛來的麵包車猛然加速,將悅悅撞倒捲到車底,右側車輪從悅悅胯部碾過。司機停了一下車,加油門開走了,後輪再次從悅悅身上碾過。第一個目擊者從她身邊走過,沒看小悅悅一眼。接著,又有兩名路人從悅悅身邊經過,同樣是漠視離開。這時,一輛小型貨櫃車開了過來,司機好像沒有看到地上的悅悅,從她雙腿上碾過。兩輛車過後,小悅悅癱倒在地,一動不動。之後,視頻中先後有16位路人從她身邊經過,均沒有施援手。這樣,小悅悅就這樣躺在血泊中七八分鐘。最後,一位拾荒者陳阿姨看到,發現小悅悅受傷倒地後迅速將其扶到路邊,呼喚周圍的人並找到了小悅悅母親曲女士。

官民大討論 期喚醒社會良知

 小悅悅被迅速送進附近醫院救治,之後轉入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小悅悅的遭遇經微博視頻曝光,引發無數網友和境內外媒體的持續關注,更引發了全社會的震撼。「這些人明明都看到了小女孩重傷躺在地上,為什麼不伸手扶一把?」「你們都有手機吧,怕擔當責任,打120急救電話不行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國人的冷漠已經到達冰點。」「見死不救,這些人應該被抓起來!」……網友紛紛對視頻中的18個路人進行最嚴厲的譴責,繼而開始對此前發生的一系列的冷漠事件進行譴責和剖析。「捫心自問,如果你在場,會不會成為第19個路人?」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微博博主的發言,引發千萬網友的激烈辯論。

 事件中的另一個主角,則是攙扶起小悅悅的陳賢妹。對於她,網友給予了最大的褒揚。政府發慰問金,企業主捐錢資助,媒體大篇幅報道。「這(救人)就是一件平常的事,為什麼會鬧成這麼大?」救人者陳賢妹受訪時反問記者。不堪紛擾的陳賢妹,最終坐車回鄉,她說自己需要安靜。「58歲的拾荒女陳賢妹從死神手中抱回了悅悅,用撿垃圾的手挽回了中國所有成年人最後的尊嚴。」知名學者、時評家鄭淵潔發表微博說。

 對小悅悅事件的討論一發不可收拾,黨政高層也加入其中。18日,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前往醫院看望小悅悅及其家屬。他指出,「小悅悅事件」折射出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社會各界要深刻反思如何在社會建設中注重重塑道德規範等問題。之後,廣東省多個部門聯合,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拒絕」大討論。而一場更大範圍的道德討論,則在全國網友間展開。

 遺憾的是,經過8天的搶救,小悅悅還是離開了人世。媒體報道稱,她以自己2歲零4個月短暫的生命,喚起全社會對自身良知和道德的反思。

 對於國人的冷漠,並非當下社會才有。事實上,對於與小悅悅事件類似性質的現象,魯迅先生亦發表過驚人一致的看法。他在1933年發表的《經驗》一文中寫道:「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於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對於這個現象的原因,他歸結為當時社會「豺狼當道」,人民生存成問題,自顧不暇,哪裡有精力顧及他人。

經濟快速發展 道德建設滯後

 近80年後的當今社會,並非「豺狼當道」,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物質生活豐富,魯迅所說的那一類中國人,卻仍活在當下。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直言不諱地表示,小悅悅事件折射廣東經濟快速發展中見物不見人,追求經濟總量不斷快速擴大,而在社會建設、人文關懷方面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表示:中國人之間為何越來越不信任?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越來越不平等。「隨著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人與人之間更為冷漠,互動關係減少,人們不得不自我防衛,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不可避免地,信任隨之減少。不信任與不平等之間相互促進」。可見,執政者只從道德和文化方面要求民眾增加信任,是不夠的。

 「抱抱陌生人」活動發起人、長期關注社會文化建設的中國心訓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林A,表達了一致觀點。他介紹,中國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更多的人富裕起來,但如今,在經濟建設佔主導、賺錢致富等思想的影響下,金錢至上,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不良風氣。「我一直排斥中國首富、胡潤財富榜之類的新聞,這些樹立財富榜樣的現象,給社會風氣帶來很壞的影響。」林A稱,應從教育改革、輿論導向和社會價值觀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強道德建設。

 光明網在署名文章《小悅悅離世帶給社會的思考》中寫道,「小悅悅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我們的社會公共道德建設,或者往更大範圍來說,是我們這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過於注重物質獲取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所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滯後甚至倒退造成了今天國人的冷漠。」

相關新聞
小悅悅之死 掀全民道德反思 (2011-10-24) (圖)
本報調查逾半受訪者首選報警 (2011-10-24) (圖)
道德立法呼聲高 專家倡先改判決思維 (2011-10-24)
近年來內地「冷漠事件簿」 (2011-10-24)
網民心聲:誰有資格譴責? 自己是否無愧? (2011-10-24)
中國亟待異式思維 (2011-10-16) (圖)
中國喬布斯 需社會包容 (2011-10-16) (圖)
學者:蘋果輝煌意味美國衰落 (2011-10-16) (圖)
專家籲借鑒美創新戰略 (2011-10-16)
技術新革命 學界看好生物科技 (2011-10-16) (圖)
企業短視抄襲成風 創新氛圍亟待加強 (2011-10-14) (圖)
自主創新 企業唯一出路 (2011-10-14)
培育中國喬布斯 國家支持 VS 自由土壤 (2011-10-14) (圖)
放寬融資 傾斜高科技企業 (2011-10-14)
創造需求 產品針對大眾 (2011-10-14) (圖)
傳統教育扼殺創意 啟發式思維助天才 (2011-10-12) (圖)
假如喬布斯生在中國 (2011-10-12)
創新源自 好奇心想像力 (2011-10-12) (圖)
中式教育創新 泡沫太多 (2011-10-12)
中國為何沒有喬布斯? (2011-10-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