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資深評論員
華盛頓政府有一個專門小組,成員包括財長蓋特納和前國務卿基辛格等,用「拋售美國債券不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等理由,負責游說北京購買更多美國債券,和不要減持已經購入的美國債券。法國總統薩科齊主動致電胡錦濤主席要求北京施以援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行政總裁雷格林專程訪問北京,目的是游說中方購買歐元債券,以助歐元區渡過危機。歐盟和華盛頓一樣,都在伸長脖子覬覦中國擁有的3.2萬億美元儲備。西方列強過去侵略中國為的是掠奪中國的錢,今天乞求北京購買債券,瞄準的也是中國的錢。北京在考慮購買歐盟債券的時候,必須高度警惕西方列強的掠奪本性。
雷格林游說的措詞是:「中國購買歐債,可以為龐大外匯儲備找到除投資美元之外的更好選擇;獲得更具吸引力、牢固、安全的投資機會」;「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需要有更具吸引力和安全的投資目標」。歐盟極力爭取向北京「借錢」,是因為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債台高築,引發歐元和歐元區前所未有的危機,讓歐元區面臨崩潰的邊緣。雷格林稱自己是歐債「推銷員」,並披露「歐盟要求北京購買1000億美元歐債」。曾有美國議員在國會山大叫「不償還中國債務又怎麼樣」,警示北京應該有周密的應對計劃,在購買西方債券的同時,有足夠措施防止「賴帳」。
應該謹記中國歷史悲劇
1840年至1860年,英、法、美、俄聯軍先後佔領了天津和北京,火燒北京圓明園,迫使咸豐皇帝不得不和侵略者議和,先後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賠償給英、法、美、俄等國軍費共超過2000萬両白銀,被掠奪和破壞的財產超過600萬英鎊。1900年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組成的八國聯軍,再次長驅直入北京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和趁火打劫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下《辛丑條約》,該條約規定「清政府必須賠償白銀4.5億両,現在不夠錢,可以分39年還清,年息算4厘,本息共需要9.8億両」。
按目前的國際銀價計算,9.8億両白銀約合80億美元。清政府當時簽下這個「掠奪大單」後,國家等於進入萬劫不復的悲慘地步。國庫不僅空虛,更負上巨額負數,還需要長期「供款」,龐大債務雖然沒有美國今天的15萬億美元債務那麼多,但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已經是史無前例的大災難。「掠奪大單」主要分配如下:俄國佔29%,德20%,法16%,英11%,日8%,美7%,意6%。沙俄在1858至1864年和清政府簽下《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佔領了中國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對擁有六成世界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說,必須謹記當年的歷史悲劇。北京不希望歐盟經濟危機失控,但必須準備好策略應對失控。
理直氣壯提出合理要求
面對歐盟的游說和乞求,北京在可承受風險的基礎上購買一定歐債。購買歐洲債券,可以分散投資美國債券的龐大風險;有利於與歐洲國家發展「更緊密」關係;但必須充分考慮「討價還價」,以便爭取更多國家利益。歐盟至今尚未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也仍然有一定的市場;對於高技術軍事裝備出口中國,歐盟也未鬆口;增加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的影響力等,都應該通過購買歐債的良機加以妥善解決。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在幫助歐洲經濟的同時,反過來幫助了中國自己,因為如果任由歐洲衰退,勢必減少中國商品對歐盟的出口,反過來也會拖累到中國的經濟增長。
北京已經明確表示,中方歡迎歐盟和歐元區峰會就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問題達成框架性共識,並希望有助提振市場信心,推動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可持續增長,為歐洲一體化注入活力;中方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為穩定國際金融市場、促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作出努力。當然,中國在購買歐盟債券時,應該理直氣壯地提出公平合理的貿易訴求,讓歐盟承諾接受中方的合理要求。推進中歐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有效消除對華貿易壁壘、盡早撤銷對華武器禁運都應該是購入歐債的附加條件。相信,中歐雙方借助這次合作,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下,可以迎來歷史性大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