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國人,中文名字自有代表意義,那是父母送給子女的第一份禮物,寄托了濃濃情意與殷切寄望;如希望兒子謹記古訓「滿招損、謙受益」,就起名「謙益」,祈盼女兒「巾幗不讓鬚眉」,則把女兒喚作「幗儀」。至於請風水師計算五行而取帶金帶木帶水帶火帶土的名字,更見父母一番苦心。唯有英文名字,大抵可以按「自由意志」行事,這也是為甚麼香港人習慣以英文名字相稱的原因。
古人別號 反映個性
提到改英文名字,大家背後總會有一段故事:朋友甲說自己的名字是爸媽在Name Your Baby一書找靈感,朋友乙「淑儀」則取了一個音近的英文名字Suki,朋友丙則因為喜歡上電影女主角而取了一樣的名字Sabrina。其實,中國人除了名字外,還有「號」。名字由尊長決定,別號則往往可以自主,更可以表達志趣與值得紀念的事,如陶淵明因為宅邊有五柳樹而自號「五柳先生」,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以「一萬卷藏書、一千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自己一老翁」,共「六」個「一」而命名,多有意思!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清代鄭燮叫「板橋」,都是外號比本來名字更出名。只是,朋友皆謂,要改一個有「文化」一點的號,不如改一個洋名更簡單,信手拈來,不用創作。
今日網名 標新立異
前陣子剛播完的無綫劇集《潛行狙擊》在廣東收視不俗,由謝天華飾演的主角「Laughing哥」(梁笑棠)人氣急升。影響所及,早前廣州區人大選舉時,竟有選民填寫「梁笑棠」或「謝天華」名字。報道更指出,在番禺某選區,「梁笑棠」得票排第4位,而「謝天華」得票排第9位。移民外國的老朋友回來香港探親,談到這則花邊新聞,好奇地問我們為何劇中演員的名字這麼奇怪,Laughing是動作形態、Paris是地方名。我笑說現在香港人改名字的定律就是要標新立異,字母愈多,發音愈佶屈聱牙,愈顯得有型有格。觀乎facebook上年輕朋友名字就會發現香港人隨意改英文名的習慣愈見普遍,諸如Tiramisu (本指意式甜點)、Cream(鮮奶油)、Souffle(奶酥),信手拈來,都是甜品名字,這些人大概因為第一次吃到好吃的甜點,印象深刻,也希望自己如甜點一樣人見人愛。
不過,用中文改的網名昵稱,更見千妍百態;解得通的解不通的,讀得出的讀不出的,文字的非文字的(如:哭),比比皆是,當中也不乏趣味十足的:爬上牆頭等紅杏、驢是的念來過倒、唐伯虎點蚊香、朝三暮四郎、化腐朽為綿掌(取自網上文章《本年度最有趣的網名》)。當然,提到網名,最經典的莫過於周星馳的「型英帥靚正」。
解放身份 共融狂歡
如果與傳統名字,甚至英文名字相比,當代的網名屬於「新話語」,的確能夠顯示出流行文化中的「狂歡化」(carnivalization)本質。蘇聯文藝學家巴赫金(M.M. Bakhtin)認為,以粗俗、淺顯的方式,某些另類文學作品可無所顧忌地朝強勢的意識形態衝過去,向社會中種種不平等現象,發出嬉笑怒罵式的質詢。即使是過了60多年後的今天,巴赫金的看法似乎仍未褪色。在網絡的狂歡世界中,因著網名這個保護罩,即使人們有著階層、身份、年齡和財富等差距,卻能形成了新的「狂歡文本」,而人的行為、姿態和語言,從在非狂歡式生活裡完全左右著人們一切的種種等級地位中解放出來。網民透過分享與建立,對社會中種種霸權現象不斷提出集體的責備和質問,從而讓彼此間的距離感消失,更因著網名的「插科打諢」而強化其流行文化「狂歡」的本質,讓無權無勢或被邊緣化的小市民脫離常規生活,建立短暫而無限制、無禁忌的另類理想世界。我忽然想到,如果《天龍八部》中的虛竹能夠上網,會不會改用另一個代號「夢郎」呢?否則,按照少林寺「玄慧虛空」的輩份,他在網上凡是碰到「玄」甚麼慧甚麼的,哪怕是「玄奘」(唐三藏)、「玄燁」(康熙)、「慧琳」、「慧嫻」都會以為是師叔祖輩或師叔師伯,自必恭敬一番,就不能達到狂歡的效果了。 ■岑靜雯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語文及翻譯學部導師
逢周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