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心
在中國的土地上,不知有多少座村莊,而一座村莊的名字能夠被外界關注並記住,絕非偶然,必有其獨特之處。尤溪有個桂峰村,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不過,尤溪桂峰村也不是一下子就引人關注並被記住的,外界的目光也不是一下子匯聚而來的,而是從歷史時空穿透過來。當我們來到桂峰村時,我看見了四下逃竄的河流和山路,而歷史就躲在角落裡,有的夾在門縫裡,還有的藏在牆壁中,以幽遠的目光和神情,注視著我們的到來,靜聽著遊客的腳步聲。歷史的呼吸聲是厚重和混濁的,桂峰村給我的印象是熟悉和陌生的。
桂峰村位於尤溪縣洋中鎮之東北向,海拔550米,為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縈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歷史上曾被譽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歷史文化名村」,從而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並發出一聲聲的讚嘆。一個古村落能夠這樣被記住,肯定有原因的。
據悉,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於宋淳祐七年(1247年)承祖訓於此避世隱居、耕讀傳家。非常有意思的是,自肇基以來,桂峰村全村只有一個姓氏,即蔡氏家族,而歷史上的桂峰村,人才輩出。據記載,明清兩代有進士3名,舉人12名,秀才412名。解放後,中專以上達數百人之多。其中大學生107人,碩士7人,教授、工程師多人,難怪有「桂峰無今古,學海有後人」之美譽。
作為名門之後的蔡長,做夢也沒有想到,當年,因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東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北而南,而擇此地而避居隱世,後來,竟會有一條尤溪至福州的官道從桂峰經過。桂峰村因此成了當時尤溪內地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經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轉站,這也是桂峰村之所以能夠迅速成為繁華之地,並有「小福州」之稱的原因。這真是所謂人算不如天算。
屈指數來,自蔡長以來,蔡氏子孫在此已經隱居了760多年了。然而,這裡當年的繁華也是有記載的,「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這是當時桂峰情景的真實寫照。歷史證明,近800年來,蔡氏子孫在這裡奉行「耕讀傳家,經史名世」的祖訓,才使文化氛圍濃厚起來。蔡氏祖廟拔地而起,蔡氏因此成為方圓百里內的名門望族。整個村落的建築風格,均依山就勢分佈於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村中小橋流水,曲巷通幽,真可謂旋踵即景、移步換天。漫步村中,宛如涉足於一片夢中仙境。許多專家學者來桂峰參觀後驚歎:「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這樣的記載並非徒有虛名,現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可以見證。
不過,此地原本不叫桂峰村,而是叫「蔡嶺」或「蔡嶺頭」,後來,隨著蔡氏子孫的繁衍和興盛,並在周圍大規模開荒造田,建設村莊,鋪設石路,廣種桂花,遂改村名為「桂嶺」。再後來,才正名為「桂峰」,直到現在。然而,我想桂峰村之所以能夠被授予「歷史文化名村」,肯定和朱子有關。眾所周知,尤溪是朱子的誕生地,而中國歷史上素有「北孔南朱」之說法。也就是說,北有孔子南有朱熹。可見,朱子在中國歷史上的份量和重要性,而這樣的歷史評價已經無須再多言了。換個說法,一個能夠出聖人的地方,其厚重感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子為自己的誕生之地所寫下的詩句。史書上記載,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縣尉,去官後寓居於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誕生。朱熹逝世後,縣令李修於嘉熙元年(1237年)捐資在此修建文公祠、韋齋祠、半畝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築,祀朱家父子。寶佑元年(1253年),宋理宗賜額「南溪書院」。由此可見,尤溪作為朱子的誕生地,其對桂峰村的影響力不容置疑。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之桂峰村,因為成了「歷史文化名村」,歷史遺跡也就是景點保護完好,其中,以蔡氏祖廟和蔡氏宗祠最有特點,蔡氏祖廟始建於宋元時期,現存建築基本完整,地形十分獨特,背倚青山,面朝綠水,龍脈雄偉,案堂俊秀,地理先生稱之為「飛鳳銜書」。堂上高懸「九峰毓秀」、「進士」、「舉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額。三樓大廳兩側分置兩個圓窗,寓丹鳳之雙眼。整座建築四周環有石砌走廊,屋後有五層花台,花台溝邊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譽為風水的「龍眼」。可見,傳統文化傳承濃厚。蔡氏宗祠位於石印橋上游。楣柱懸掛清乾隆宰相、內閣大學士蔡新親筆題寫的「人心知水源木本,廟貌報祖德宗功」的聯筒。額懸「著存」、「進士」、「兄弟舉人」匾,左懸一匾,文曰「欽命內閣大學士兼禮部侍郎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學院邵享豫為 文魁 同治戊辰年鄉薦中武貢生蔡揚章立」。前左懸今人立「兄妹碩士」匾,前右懸今人立「碩士」匾各一方等。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此外,最具有詩情畫意的當屬位於村中心的「印橋皓月」景區,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置身其間,彷彿看到桂峰過去那種繁華的景象。所謂印橋,即「石印橋」,始建於明萬曆32年(1604年),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據了解,蔡氏自蔡長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孫開基發展遍及各地。承祖訓以耕讀傳家,尤其崇文尚學,歷代儒風不衰。現存明清時期的書齋有「玉泉齋」、「泮月齋」和「後門山書齋」等。牆上張貼的許多科舉捷報,至今仍依稀可見。30幾座不同建築風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築中,有一條則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對後世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十分巨大。我想,桂峰村是非常具有詩意的,至少讓我印象深刻。
尤溪之所以能出聖人,桂峰村之所以會有那麼顯赫的家族淵源,或許和它地處閩中、戴雲山脈有關。眾所周知,戴雲山脈為福建第二大山脈,山脈橫貫福建中部地區,主脊貫穿尤溪,主峰海拔1856米,雄偉挺拔,氣勢磅礡,素稱「閩中屋脊」。此外,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茂密、群山連綿,動植物資源豐富,珍稀動植物有蘇門羚、雲豹、豹貓、黑熊、鵝掌楸、福建柏、油杉、黃檀等。這樣的地區沒有不揚名的道理。不過,美譽之下的桂峰村,一頭已經埋進歷史,另一部也逐漸凋零,如冬天樹上的殘葉,再怎麼也看不到當年的繁華了。譬如當年沿村中小河兩邊的店面,叫賣聲和閣樓上青春女子的倩影已不見了,還有那晾在吊腳樓陽台上的衣裳,包括那些途經此地,在此過夜的達官貴人、商賈小販和艄排工人的音容笑顏。總之,昔日的盛況已經不見了,只能憑想像去恢復當年那多姿多彩的情景。或許,這就叫歷史。
毫無疑問,桂峰村是一顆「閩中明珠」,值得關注。況且,它已經不只是一個姓氏或家族的注腳,而是另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現代意義以及文化的延伸。換句話說,記住一個村莊的名字是不容易的,而一個村莊的名字會被記住更加不容易。正因為如此,請允許我套用一句佛語來結束此文:「桂峰村是桂峰村,桂峰村不是桂峰村,桂峰村還是桂峰村。」桂峰村愈來愈有詩意和境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