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之才
從夏威夷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強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到宣布駐軍澳大利亞,再到奧巴馬首次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以及希拉里對緬甸的歷史性訪問等,2011年11月堪稱美國外交的「亞太月」,標誌著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正式步入實施階段。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美國這一系列舉動均對準日漸崛起的中國,試圖防止中國坐大亞洲和亞太,並有可能在未來挑戰美國的太平洋利益。對此,許多專家認為,現時美國內外交困,帝國疲態盡顯,重返亞太也並非易事,中國大可不必自亂陣腳,宜應冷靜觀察、以靜制動、沉著應對、見招拆招。
美國或犯下戰略性錯誤
奧巴馬執政以來,經濟危機如影隨形。當前,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債台高築,失業率居高不下,軍費開支面臨削減,如何兌現對亞太的安全承諾不免令人生疑。在國內經濟陷入困境的背景下,美國發揮「領導」作用的底氣不足,其亞太攻勢所引起的喧囂背後露出的是怯意,讓人看出了「帝國的疲態」。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羅援少將最近撰文指出,美國現在高調重返亞太,在中國周邊投子布局,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劍指中國、遏制中國。「正當美國領導人東奔西走、自鳴得意之時,美國卻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敵情判斷失誤,戰略重心置放失誤,戰略手段選擇失誤。」羅援認為,美國最大的敵人是恐怖分子,而不是中國。
其次,羅援指出,美國安全戰略的重心不在亞太,而在反恐戰場。美國的核心利益是確保自身安全,現在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威脅遠遠沒有解除,美國安全的主戰場仍然是在反恐領域。比起反恐戰場,亞太地區對美國的安全來說,威脅要小得多。用美國人的話說,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無非就是兩項,一是海上通道的安全,二是盟友的安全。這兩項哪項比美國的自身安全更重要?權衡利弊,美國應該明白它的安全戰略重心到底在哪裡。
中國應正確判斷妥善應對
有專家認為,目前亞太形勢既不同於冷戰時期以軍事對峙為主的全面硬對抗,也非盟友間的親密合作,而是一種獨特的軟對抗狀態,這種狀態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持續,從而考驗各方的能力與意志。
面對這樣的複雜局勢,中國最重要是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這樣才可以採取適宜的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張蘊嶺認為,其實,對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來說,大局並沒有發生逆轉,中國沒有陷入重圍。儘管新變局增加了中國的被動應對性,但中國因實力增強形成的主動構建環境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也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也是許多爭端的主要一方,必須維持相對穩定的外交政策,以理性的立場來處理亞洲外交事務,避免採取強硬立場讓情勢更加複雜化。中國是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鄰國,無論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還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中國都有必要與東南亞國家保持友好的關係。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副主任薛力認為,東盟是中國應該爭取的對象,而不是應該全力打壓的敵手;由於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東盟「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將保持至少20年。
也有專家建議,北京應多管齊下應對美國的外交攻勢,首先,向東盟國家保證,北京並無霸權野心,願遵守跟其他領土聲索國達成的「遊戲規則」。中國領導人參加東亞峰會時就稱,北京將繼續以「友好協商談判、和平的方式」解決南海問題。其次,北京應打出屢試不爽的「經濟牌」,以博取東盟成員國尤其是南海聲索國的善意。中國戰略家認為,北京應擴大海外援助,包括推出「東南亞版『馬歇爾計劃』」。這不僅能改善中國與亞洲國家的經貿、政治關係,也能將TPP可能對中國造成的損害降至最低。
專家們指出,對於美國來勢洶洶的「重返亞洲」戰略,中國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現階段仍應穩住陣腳、冷靜觀察,沉著應對,見招拆招。亞太之大完全可以容納下中美雙雄,因此中國既無必要與它爭雄,也沒必要與它對著幹。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張蘊嶺指出,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中國即使「無心戀戰」,也還是要與美國周旋,但要打太極拳,而不是打拳擊。太極拳柔中有剛,練的是內功,靠的是耐力,講究的是以柔克剛,既可以強體,又可以防身。美國很著急,但我們要穩住。
(本文原載香港鏡報2012年1月號,原文約5000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