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輝
我與何巽權四十年前相識於橫頭磡h的一所「成人夜校」,如今想來,這四十年來,香港經歷了無數的危機,也創造了無數的機遇,或者可以說,何巽權作為一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此時此刻以永不言休的精神,撰寫了《今日香港》這本書,為我們細說「獅子山下」的「香港故事」,在我看來,故事中有他也有我,有我們的上一代也有我們的下一代,那已經不局限於「通識」教育,似乎近於「我城」的生活發展史了。
嚴格來說,橫頭磡h並沒有消失,正如「獅子山下」的「香港故事」永遠不會消失,也許,這個城市發展節奏太急促了,消失了的只是充滿寓意的某些場景(比如七層徙置大廈的天台夜校),某些艱辛歲月的記憶(比如說何巽權和他的同代人孜孜不倦的求變、求新、求好的精神)。
話說橫頭磡這個位於「獅子山下」的小社區,原稱「橫頭砍」,據說乃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日治時代的刑場,所謂「橫頭砍」,意指日軍用軍刀將無辜者頭顱砍下來的地方。
六十年過去了,由「橫頭砍」到「橫頭磡」,由從前的橫頭磡h到今天的「宏」字頭的公共屋h與「富」字頭的居屋,一如由從前的「老虎岩」到今天的「樂富」,處處都是生生不息的「香港故事」,處處都遺留了孜孜求變的「香港精神」—六十多年來,時代的轉變是既急且遽,何巽權透過《今日香港》這本書提醒我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精神其實一直沒有改變,只是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態在我們的眼前展現。
何巽權還透過《今日香港》這本書提醒我們,永不消失的「香港精神」,無疑就是這個城市安身立命的根本精神—在我看來,這份根本精神在何巽權筆下從四十年前「獅子山下」的「橫頭磡」天台夜校向四方八面伸展,具體地在這本高度概括的小書展現出來,「今日香港」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經過幾代人刻苦經營,一步一個腳印,每個腳印都留下一些可歌可泣的困難與機遇,才可以一步一步地遇山開山,遇海填海,不斷因應時代和形勢求變、求新、求好,才可以走到今時今日的處境。
《今日香港》條目分明,文字清暢,深入淺出,全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把自一九四九年以來香港社會及香港人心態的變化,分作四章,分別是「製造業時代的香港」(一九四九至一九七○)、「服務業時代的香港」(一九七○至一九八五)、「知識型產業時代的香港」(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七)、「中港兩地經濟一體化時代的香港」(九七後);下篇是根據香港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科試題的內容大綱,另分三章,分別是「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身份和身份認同」。
我向廣大讀者(尤其是在日趨功利的教育制度下對前途深感徬徨的中學生)推薦《今日香港》這本書,因為何巽權這本小書同時也是一個大書,它不但搜集了詳盡而紮實的資料,更不忘提醒每一位讀者,只有更深刻地認識香港在不同時期、不同困境與機遇,才可以真正地認識自己:一方面重新認知自己的「身份」和「身份認同」,另一方面,重新思考自己跟香港發展史究竟有什麼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