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政恆
二月,又回到文學與電影的話題。明天三時半在油麻地Kubrick,再有《香港文學與電影》的發佈會,由李歐梵教授和羅卡先生擔任嘉賓。後天,我答應了《字花》,在林海音的《兩地》映後座談分享。
「他們在島嶼寫作」的六部作家紀錄片,我看了其中五部半(由於事忙,鄭愁予的《如霧起時》只看了上半部),跟主流意見一樣,我也認為拍攝王文興的《尋找背海的人》最好。第二位呢,我會選擇關於林海音生平及作品的《兩地》。拍攝楊牧的《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和周夢蝶的《化城再來人》比較平庸,至於余光中的《逍遙遊》就在水準之內。
《兩地》與其他五部不同,林海音已不在世了,只能透過後人、學者和同輩去講說,因此影片充滿著一種憶往的氣氛—回憶她的生平、回憶她的家世、回憶她的出版社(純文學的主張)、回憶她的家(「林先生家的客廳,就是半個台灣文壇」)、回憶她的《城南舊事》、回憶她的北平往事、回憶她的編輯工作、回憶她如何觸犯政治禁區、回憶她如何提攜新人後輩(如黃春明、林懷民等,想及此,我內心也不禁再次深深感動……不好意思,請讓我停一停再寫下去)。
《兩地》的優秀,在於完整地帶出林海音的人格與人品,看完紀錄片,我覺得林海音本人比她的作品更吸引我。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城南舊事》寫得不好,事實上,做人比做作品更難,令我肅然起敬的,不是她的著作,而是她的勇氣和量度、主張和眼光、貢獻和人格力量。這些通常可以比文學作品發揮更持久的影響力,更讓人不能忘卻。
《兩地》的水墨動畫運用得好,帶回民國的感覺,也教我想起陳衡恪(陳師曾)的《北京風俗人物畫》,配合《城南舊事》的內容、《送別》的旋律、林海音的往事。一切已天衣無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