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瘋」曾在自拍短片中,邊打波邊讀書。 網上圖片
「哈佛小子」林書豪火了,這位華裔籃球新銳的表現固然令人嘖嘖稱奇,然而更人深印象的是他一邊看書、一邊拍球的「混搭搞笑訓練法」。很多人已經開始探討林書豪在NBA的成就能否超越姚明,但林書豪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他證明了非專業體制下的訓練模式也能培養出高水平的華人籃球運動員。
迄今為止,中國人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的絕大多數成就離不開封閉式、缺少足夠文化教育的專業體制,在林書豪之前闖蕩NBA的姚明、易建聯、巴特爾都是在這種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在體教結合蔚然成風的美國,依林書豪模式成長起來的運動員並不少見。事實上,儘管美國體壇也有一些高體育天賦、低文化素質的明星,但主流情形卻是包括職業體育明星在內的絕大多數知名美國運動員,都是在接受了正常的中小學教育之後從高校脫穎而出的。
長期集訓體制 質疑越來越多
目前,國內大多數體育項目實行的是長期集訓的專業體制,疏離教育和社會。業內一種比較普遍和傳統的認識是,國內運動員在身體素質等方面與歐美運動員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不按照大運動量、長期集訓的方式培養,很難在競技層面尤其在力量型的對抗項目中與國外高手抗衡,但這種觀點受到的質疑越來越多。
華裔小子林書豪的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擁有正常學業和高水平競技能力是完全可以兼容的,甚至文化素質還可以反哺競技能力。
當然,這其中離不開個人的天分、合理的時間分配和科學的訓練。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體育的專業體制有其合理性和實用性的一面,但關鍵在於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體育發展模式也應有相應調整、改革和補充。加大體教結合的力度,無疑是未來的方向和趨勢。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