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華彩的背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清代宮廷服飾的文化內涵

 ■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孫詠珊

 今人對古事古物如此著迷,是因為古人一言一行的背後總有特設的意義,一事一物的背後皆伴隨一個故事。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嚴勇老師以介紹清代宮廷服飾為例,細說清代皇帝身上的穿戴物背後所隱含的文化內涵與意義。

清代宮廷服飾的種類

 今日今時,男士女士尚且講究服飾是否配搭得宜,裁樣、用料是否有助遮己身之缺而揚自身之優,更何況是古代貴為天子的皇帝呢?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清代服飾形制最為繁縟,等級制亦最為森嚴,其衣冠服飾的款式、顏色、紋樣乃至尺寸大小,都有嚴格的規定。隨著四季天氣的變化,要相應更換皮、棉、夾、紗等不同質料厚薄的服裝。根據清代冠服典制,清代皇帝的服裝種類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雨服及便服,故清代皇帝要因應出席不同的場合而更換服飾。

 禮服是皇帝各類服裝中規格最高的,故以下特別詳細闡述,其他則略作介紹。禮服是皇帝於登基、朝會、萬壽、元旦和祭祀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用,皇帝的禮服是由朝袍(或作朝服)、端罩、袞服、朝珠和與之相配的禮冠(亦叫朝服冠)和朝服帶所組成。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衣與下衣相連的一種長袍,雖然款式較單一,但會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而於製作、配飾、用料和用色有所變化。大體上朝服分為冬夏兩式:冬式朝服是每年十一月初一起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穿,所以領口、袖端、下襬和側襬邊緣常用動物的皮毛飾邊、裡襯皮毛或絮絲綿,面料材質多用綢緞。而夏朝服則多採用紗質,邊緣處用織金綢或織金緞等鑲邊。

 「吉服」是帝后喜慶節日等場合穿用的服裝,即人們常說的「龍袍」。如元旦節,按例皇帝會穿上吉服七天,上元燈節,應穿吉服三天等。皇帝的生日萬壽節,皇帝也要穿吉服七天,俗稱「花衣期」。若遇上大祀的齋戒期如先帝忌辰一些小型祭祀(如祭槍刀神),及經筵、恭上尊謚、恭奉冊寶等莊重恭敬的場合時,則穿「常服」以表示對先帝的崇敬。至於「行服」,是皇帝外出巡行、狩獵、征戰時所穿的服裝,最大的特點是便於騎馬出行和射箭狩獵,是滿族獨具民族特色的服裝。「便服」是清代帝后日常閒居時穿用的服裝,包括便袍、馬褂、氅衣、襯衣、坎肩、襖、衫、斗篷、褲等。「便服」顏色與紋樣豐富多彩、穿著舒適宜人等特點。而「戎服」及「雨服」則顧名思義,是皇帝參加軍事活動及在下雨時所穿的服裝。

皇帝服飾隱含的文化內涵

 尊貴如皇帝,他的服飾自然要選用耀眼而華麗的色彩,但每回看戲,劇中皇帝幾乎都是穿明黃色的服裝,為何?原來跟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有關。「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可比作「西、東、北、南」四方,而「土」則代表中央,而土是黃色的,在中國古代社會,皇帝是國家的代表,亦是中央集權的象徵,故黃色成為皇帝御用的顏色。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也因襲古制,將黃色定為皇帝專用,一般臣庶均嚴禁使用。

 皇帝的排場向來講究,不同服裝必須配戴不同樣式及顏色的朝珠。朝珠又稱「素珠」,一般用名貴的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碧璽、藍晶石、紅寶石等高級珠寶,或伽楠香、菩提子、檀香等名貴木材製成,是清代冠服制度的一大特色。當中以東珠朝珠最為罕有珍貴,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東珠是產自中國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鴨綠江等流域的野生河珠,質地圓潤,色澤晶瑩,極為稀罕。但黃金不是同樣矜貴嗎?皇帝皇后為何不佩戴金飾以顯其非凡地位呢?原來,東北是滿族的發祥地,故當地特產東珠受到皇族格外的珍視與鍾愛,將其用於朝珠是清朝統治者藉此以對發祥地和祖先表示尊崇及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秉承。

 朝珠是朝服的一部分,與朝服一同穿戴,它由108顆珠子所串成。108顆東珠代表了一年有十二個月,即一年內有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個候。每二十七顆東珠則加入一顆結珠,共將朝珠分為四段,表示一年有四個季節。位於頸後的那顆結珠稱作「佛頭」,佛頭之下緊貼一顆葫蘆形的「佛頭塔」,由「佛頭塔」穿綴絲絛,絲絛中部有「背雲」,絛末端垂一顆墜角,象徵「一元復始」,簡而言之是寓意高貴。朝珠是由佛教的數珠發展而來,108這數量亦是因為佛寺每天朝暮各撞一百零八下,寓意醒百八煩惱,才有這樣的規定。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可見朝珠被列入清代冠服制度中不是偶然的,一物一飾都隱含當權者的思想文化。

滿漢文化的相互影響與融合

 雖然清代宮廷的服飾在外觀式樣上仍然保留其遊獵民族的特色,如緊身窄袖的袍褂、缺襟袍、披肩領、馬蹄袖和四開衩等。但清帝長期置身於這濃厚的漢文化氛圍中,難免繼承和吸收了歷代漢族文化的特點。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帝偶爾會在宮中穿漢服,向文武百官展示其身姿。連皇帝本人都公開顯示其對漢俗之浸潤和熏染,臣下官民自受其影響,以致於乾隆、嘉慶、道光等帝不得不多次下令予以禁止。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帝下諭:「此次挑選秀女,衣袖寬大,竟如漢人裝飾,競尚奢華,所繫甚重,著交該旗嚴行曉示禁止。」足見滿仿漢服風氣之盛。愈到清後期,此風愈盛,甚至出現「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狀況。這在故宮博物院藏大量清代晚期后妃便服實物中可得到明證。

 此外,上衣下裳式是最能體現清代宮廷服飾是如何受到漢民族服飾的文化遺風所影響。在中國古代,衣服的款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上衣與下裳分開為上下兩截,衣是衣、裳是裳;另一種是上身和下身的衣料相連屬為一體,如袍。清代皇帝的朝袍屬後者,但它與其他的袍類在外觀上有顯著不同,一般的袍服是從領到下襬為通身式,如龍袍。而朝袍則是在製作上分裁而合縫,在上身與下身之間的腰部設計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即腰帷。這樣,本是上下連屬的朝袍從外觀上看,具有上衣與下裳分開為上下兩截的視覺效果。

 為何清朝的朝袍要沿用上衣下裳這概念?《易.繫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乾指天,坤指地。天人對應,觀象制物(包括觀象制「服」),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及思維方式的一個重要特色。故上衣下裳這形制,是對天地的崇拜而表現於服飾上的形制,有以服飾之象與天地之象相感應的寓意。《易經》闡述表明,聖人黃帝、堯舜之所以能治理好天下,主要是因為他們統治有方,自上而下,等級分明,合乎天地之道。這就像人們穿衣一樣,上下不可顛倒,即衣為上,上為天,天則尊;裳為下,下為地,地則卑。推而論之,天子為上,庶民為下,故天子和庶民的關係如同衣和裳的關係,上下不可亂來無序,若能做到「上下不亂」,則「民志定,天下治矣」。

 可見一針一線都是花盡心思配搭之作,下次看戲可多多研究帝后們的戲服是否妥當。

(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華彩的背後 (2012-03-04) (圖)
遊蹤:泛舟遊濟南 (2012-03-04)
歷史與空間:老宅.牌坊 (2012-02-29)
古今講台:面對一片黃葉 (2012-02-29)
亦有可聞:智讀和情讀 (2012-02-29)
來鴻:向一棵樹致敬 (2012-02-29) (圖)
豆棚閒話:主流作家轉型,文學的一次理性回歸? (2012-02-29)
歷史與空間:同根生來煎本急 (2012-02-28) (圖)
生活點滴:一個叫緞子的女人 (2012-02-28)
人文世相:列車上的秘密 (2012-02-28)
豆棚閒話:文藝偽娘 (2012-02-28)
詩情畫意:花 灘 (2012-02-28)
歷史與空間:忠奸之間:嚴嵩與嘉靖皇帝 (2012-02-26) (圖)
熱點詞評:林書豪 (2012-02-26) (圖)
文藝天地•手寫板:孝順子 (2012-02-26)
文藝天地•來鴻:狗屎路 (2012-02-26)
文藝天地•詩意偶拾:虞美人 (2012-02-26) (圖)
歷史與空間:新春登臨函谷關 (2012-02-22) (圖)
古今講台:木棉城 (2012-02-22)
生活點滴:給自己一段悠閒的時間 (2012-02-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