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央已作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正確決定。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應該充分發揮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最佳窗口和平台的優勢,通過加強香港與內地、香港與海外的文化交流,讓香港成為中華文化的展示和交易中心,為落實文化強國戰略作出新的貢獻。
一、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與靈魂。文化的功能是塑造人、感化人、美化人,使人有高尚的人格、堅定的信仰、美好的追求,對大自然講恩德與敬畏,對人際關係講誠信與和諧,對個人的行為講約束與律己。然而,近年內地經濟高速發展,財富急速積累,文化建設卻大大滯後了,導致社會道德渙散、是非判斷模糊,形成過分看重利益、漠視道德倫理的畸形社會態勢。內地貪污嚴重,人心冷漠,見死不救(「佛山小悅悅」悲劇的典型性)等令人悲哀痛心現象,無不與此有關,也更加凸顯文化建設的重視性。我們必須透過弘揚中華文化中所包括的禮義廉恥價值觀,使人民在文化的浸潤中提高素質、規範行為、昇華境界、提升人格,從而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從國際層面看,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許多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在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誰佔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如果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必須要有繁榮的文化,要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要有能夠走出去的文化企業和產品,為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創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二、關於發揮香港窗口平台
優勢的具體建議
隨著內地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必須充分利用和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中介和橋樑的優勢。為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將香港打造成為中華文化的展示和交易中心。
香港會展業成熟,是國際知名的展覽中心。今後要通過推動兩地文化機構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及其他書畫工藝機關團體之間的交流,使得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精品赴港展出,打造「中華文化精品港澳行」系列活動,形成新的品牌效應,更好地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最佳平台的優勢,使香港成為中華文化的展示和交易中心。
第二,將香港打造成為東方「百老匯」,推廣中華優秀的表演藝術。
香港應盡早建設西九龍文娛區,提供世界一流的表演場館,舉辦「香港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國際性文化活動,邀請高水準、具代表性的內地文化劇團機構來港上演;同時鼓勵本港文藝團體與內地合作,聯手定期在歐美、新興地區、非洲等地舉辦中國文化節、中國文化年等綜合性文化活動,讓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熟悉、喜愛中華文化。
第三,加強兩地電影合作,推動中國影視藝術走向世界。
在國家出台有關發展成為電影強國的政策下,還有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和CEPA的優惠措施,香港憑借多年積累,必能為國家電影事業作出貢獻。目前,內地的電影主要還是集中本土市場,香港憑借中西文化的背景,可有效地為內地電影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平台。
第四,將香港打造成大中華傳媒和出版業輸出的重鎮。
香港傳媒深諳國際傳媒市場運作,在文化觀念到信息採集方法、包裝手法以及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等方面,同國際高度接軌,與海外華人具有同構性,因而更容易為他們接受。同時,香港傳媒具有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熟悉中國內地情況,報道中國新聞的時效性及解讀中國信息的準確性,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內地傳媒應將香港作為結合部,與香港傳媒、出版業聯手向海外發展。
第五,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人才雙向流動。
目前,有很多內地成功文化藝術界人士移居香港,包括郎朗、李雲迪等。特區政府應該採取鼓勵措施,鼓勵內地文化藝術專業人士到香港發展。同時,內地要出口文化,需要引進國際人才,香港可以建立中華文化人才中轉站,為內地引入適合的人才。
第六,香港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和素養。
香港要發揮官民配合,要成立專責的文化局統籌文化事業發展,支持文化藝術工作者、改善資金及場地短缺的問題,以及加強培養和教育文化受眾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大文化市場,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品味。
在這裡,我要特別強調加強青少年中華文化教育,提高國民身份認同。經驗顯示,香港市民越和內地多些接觸,越會增加愛國情感。教育部門可多提倡,甚至多舉辦學生交流團或遊學團,讓青少年親身體驗與深入接觸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如國畫書法、出土文物、傳統工藝品等等。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通過加強兩地文化機構的交流,讓香港的青少年了解中國的書畫藝術、傳統工藝、文學歷史,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美感,得到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培養他們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民族認同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