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三坊七巷(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福州三坊七巷。 網上圖片

盧一心

 在煙雨飄渺的五月,一位身著蘇繡旗袍的妙齡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走在江南的坊巷中,讓整條雨巷充滿脂粉味。這樣的一個背影,如同一幅中國水墨畫,不由讓人情不自禁而浮想聯翩,尤其是兩旁襯托著富有江南特色和氣息的建築物,更加讓人忘情。還有那些掛在紅格子窗上的那一朵朵窗花,簡直就是一隻隻會飛的蝴蝶。這就是江南雨巷給我的意境和浪漫情懷。是的,在我的想像中,江南的坊巷總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總是那樣讓人難以忘懷,以致魂牽夢縈。說到這裡,作為一位文化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戴望舒筆下的那條江南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

 這就是戴望舒筆下《雨巷》這首詩的開頭。意境幽婉、纏綿,又充滿樂感。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江南雨巷的那種朦朧美和典雅精緻的古樸風情,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以及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是的,有時候,一把油紙傘,一個背影,或一朵窗花就足以讓人墜入情網,或進入無盡的遐思空間。其實,相對於那些上了年紀又在城裡呆久的人而言,坊巷並不陌生,因為中國早期的很多城市格局基本上就是以坊巷作為依托。說白了,坊巷就是指城裡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們口中常講的「市井」二字其實就是坊巷的代名詞,或者指稱。換句話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認知裡,坊巷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的主要元素之一。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坊巷文化也已獲得了提升,或新的名稱解釋,這很正常,不值得奇怪。

 那天,我就是趁著去福州學習的機會,約上一位同學專程去拜訪這位傳說中的妙齡「江南女子」。不過,那天並沒有下雨,而且是在晚上。到了那裡後我才發現,夜晚的時候去拜訪更是時候,所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正是此情此景。更妙的是,夜晚走在三坊七巷中,恍若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古代一樣,又恍如正在過節一樣,處處大紅燈籠高高掛,每個房子裡面裝飾和燈光也是喜氣洋洋,出入店門口和穿梭在坊巷中的那一張張笑臉也是格外溫情,這樣的氛圍會讓人頓時忘記身處何方,現代都市的繁華與嗓雜似乎與此完全無關。我心目中的妙齡江南女子就這樣出現在我面前。不過,不知是因為我過於投入,還是過於冷靜,竟然感覺到眼前的這位妙齡江南女子似乎多了些洋氣,甚至還能聞出些法國的香水味,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對她的印象,畢竟我這是去拜訪古代的那位妙齡江南女子,而不是現代。儘管如此,我還是癡迷於此情此景,尤其是當我和同學一起坐在街道上那方木桌旁的時候。

 是的,在我的想像中,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就像那位身著蘇繡旗袍的江南女子,端坐在掛滿窗花的紅格子窗後,外面正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也可能是洋溢喜慶節日氛圍的背景。

 此時,心思很快回到了現實。我想,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之所以能夠聲名遠揚,聞名於古今中外,主要原因應該是以下兩方面:一是名人扎堆。試想一下,世界上還有哪裡能夠在一個方圓只有44萬平方米的地方出現了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歷史的人物,可以說實為罕見,不能不說是奇跡,因此,想不出名都難;二是建築奇特。福州市南後街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那十條坊巷,分為「三坊」「七巷」,故簡稱為「三坊七巷」。具體而言,向西三片稱為「坊」,向東七條稱為「巷」。「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指的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可見,這是個很獨特的名稱構造,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組合,而這樣的組合恰恰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故富有歷史文化價值。

 相信參訪過三坊七巷的人,都會被那種古色古香的古建築所吸引。有人把三坊七巷看成是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並認為是閩都文化的重要代表,還有權威人士以「一個三坊七巷,半個中國近代史」來形容和定位三坊七巷,應該說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坊七巷還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也是實至名歸。當你置身其中,可以看到並感受到其「原汁原味」的東西,雖然有些建築是經過修復的,但修舊如舊依然保存原有的風格和韻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這方面也可以感受到當前福建省政府的用心和眼光,包括對歷史的重視和審慎態度。

 時光迅速回到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正在大興土木,不久之後,他就在福州地盤上先後建起了冶城和子城等六次城垣。可以想像得出當年的無諸築城,是何等威風和雄心壯志,當然,也肯定是非常辛苦的,連年戰亂不止,民不聊生,要想安生,必須擁有自己的地盤,然後擴充實力以抗外敵,但是這樣的年代很快就過去了。福州城由北向南繼續擴展,整個佈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後來就逐步形成了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一座城市就這樣在歷史的烽煙中不知不覺形成了。當一座城市形成以後,歷史人物和文化也就出現了。

 據史料記載,「三坊七巷」形成於唐朝王審知時代。王審知乃五代閩國創建者,於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唐天復元年(901年),其於小城外加築城牆,稱為「羅城」。羅城的佈局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王審知是個「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的英雄人物,其實行的保境安民政策,深得人心,故此福州人向來對這位歷史人物持好感態度。當年他向後梁太祖朱全忠稱臣納貢,並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勢力締姻結好,可謂用心良苦。這種人在那種年代已經算是個大英雄了。老百姓疲於奔命,多麼盼望能過上幾天安寧的日子。而大英雄也未必一定要征戰沙場才能稱得上,能夠不廢一兵一卒保家衛國,更需要大智慧,王審知就是這樣一個人,至少三坊七巷就是從他開始修建的,這樣的歷史人物永遠不會被忘記。王審知整頓吏治,用人唯賢,至今仍是一段佳話,更是給當今執政者一面鏡子,只有心懷人民的人才會被歷史記住。

 明嘉靖年間(1855年)的某一天,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為安置家人,舉債購下南後街宮巷11號那套大房子。沈葆楨是公認的清官,加上時常接濟親友,並無多少積蓄,可以想像,當時他下決心要購下這所宅院時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何況,當時的三坊七巷已經是高官顯貴們的住宅區,可見花費不少錢,但他不得不如此,一是只有鞏固後方,自己才能夠安心在外,放開手腳去為國事操勞;二是作為江西巡撫,總不能去住貧民區吧?在官場上混,臉面多少還是要顧的。可是,當年的沈葆楨肯定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舉債購下的宅院會成為今天的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他更沒有想到,就是因為當年他購下這所宅院後來才成就了他中國「船政之父」的美名。當然,這多少有點宿命的說法。沈葆楨買下這所宅院後,自己卻因忙於公務,路途又遠,因此很少回家,直到幾年後,母親過世,他才回家守孝。按說他公務繁忙,也難得能過上幾天清靜日子,可是朝廷正處於用人之際,他必須提前回到崗位執行公務。然而,誰能料到,時來運轉,當時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左宗棠偏偏在這個時候向朝廷舉薦沈葆楨,並三顧茅廬找上家門,讓他接掌福州船政局,就這樣,沈葆楨成了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一位風雲人物。人生之路有時真的講不清楚。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相關新聞
蔡祥麟詩書雙璧 促書法人文回歸 (圖)
視覺推介:青年廣場「理想世界」插畫展 (圖)
視覺推介:韓國當代藝術家金宅基機械人雕塑展 (圖)
創作對談:空氣中的資訊與「那一天」 (圖)
港澳雙拼藝術展 (圖)
袁樹基作品 (圖)
歷史與空間:三坊七巷(上) (圖)
來鴻:青春是一場猝不及防的雨 (圖)
生活點滴:撐水船
心靈驛站:永恆的白玫瑰 (圖)
詩情畫意:靜 泊
百家廊:「人造美女」需慎行 (圖)
翠袖乾坤:會堂爭星月之輝
海闊天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琴台客聚:病中雜感 (圖)
生活語絲:潮團總會的宴會
思旋天地:祈求樓市股市齊復活
淑梅足跡:人人心裡有個「桃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