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香港製造」到「香港創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曾蔭權認為香港繼續發揮作用,可配合國家未來不斷發展。

——談香港在國家發展擔當的角色

曾蔭權 行政長官

 香港聯通四海,位居全球最自由開放經濟體行列,一直是環球企業通往中國、中國企業通往環球的首要門戶。要討論香港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不妨先重溫歷史,了解香港回歸中國,落實「一國兩制」所帶來的重大機遇。

 「現代香港」,其實是從二次世界大戰後頹垣敗瓦中建立起來的。一九四五年隨後數年,香港重建城市面貌,大量移民湧入。五十年代,聯合國向中國大陸和朝鮮實施貿易禁運,香港的兩地轉口貿易遭受沉重打擊。面對逆境,香港奮力求存,化危為機,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到了六七十年代,「香港製造」工業讓香港經濟騰飛,鷹揚海外,特別是在歐洲和北美建立了廣闊的商貿網絡。

 一九七八年,中國啟動開放改革,開啟了與外間聯繫的大門,也揭開內地和香港互惠共贏的序幕。八九十年代間,香港製造業大量遷往珠三角和亞洲其他地區,香港和跨國企業也開始在內地各主要省市擴大商業聯繫。隨之而來是專業和商用服務業強勁發展,包括金融、銀行、投資、法律及會計服務。我們在環球供應鏈管理、物流、設計、市場推廣及管理等方面不斷培訓人才,提升專業知識。至今,我們已由「香港製造」轉為「香港創造」型經濟,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九十三。

「香港製造」工業讓香港經濟騰飛

 九七回歸,為我們與內地的聯繫增添重要新意義。香港早已是內地最大外來投資者,大量投資不但有助全國省市更趨先進,也提升香港自身的產品質素及服務水準。回歸後,兩地政府層面的聯繫大大增加。內地繼續改革和開放市場,在搜尋資訊學習環球最佳營商方法時,往往以香港為首個取經地方。

 二零零一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也是內地逐步開放市場的策略。在許多領域,香港都是內地擴大開放措施的試驗場地。其中一項措施是CEPA。這安排自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全面實施;最近我們更與內地簽訂補充協議八,為香港服務供應商,包括所有在香港註冊並符合有關要求的跨國公司,提供更多機會開拓內地市場。

 在CEPA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體系,覆蓋約2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75億,比這次南美之行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秘魯和智利多國人口總和還大。這個9+2合作體系,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三十五。

 二零一零年,我們又與廣東簽訂具體協議,進一步開放跨境貿易、金融和投資產業,同時促進兩地意念、創意和科技交流。

 李克強副總理去年八月訪港期間,宣佈逾30項措施以進一步加強香港的競爭力,支持香港成為通往內地的國際門戶,以及內地企業開拓環球市場的最佳夥伴。這意味著我們會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成員國,一起探求經貿合作商機。李副總理特別指出,香港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擔當「不可替代的角色」,並表明國家會以具體方式堅決支援香港維持繁榮穩定。

 身為行政長官,我致力確保香港能在國家發展的大道之上,發揮最全面也最恰當的作用。近期最重要的發展,要數香港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所擔當的角色。

確立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我們擁有數十年經驗,熟悉人民幣與內地金融制度的演變。為促進香港和內地的跨境人民幣流通,我們通過三種途徑與內地的在岸市場建立廣泛聯繫:貿易結算、直接投資和證券組合投資。去年公佈的有關措施,有助香港確立這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首先,人民幣貿易結算擴大至全中國,這使全球各地、包括拉丁美洲的企業,首次可以使用人民幣在各省辦理貿易結算。單是二零一一年,香港銀行業便處理了數達1.9萬億人民幣的貿易結算交易,佔全球人民幣貿易結算額約百分之九十二。

 另一項措施是投資內地證券市場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RQFⅡ)。還有其他試驗計劃,讓外資銀行增加內地附屬公司使用人民幣的流通量,並擴大香港的人民幣債券發行額。

 這一切措施都為香港金融業和全球夥伴帶來重大機遇,也鼓勵銀行開拓更多人民幣金融產品。這包括投資基金、保險產品及風險管理工具。首家人民幣房地產基金去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而首家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買賣黃金基金也在本年二月上市。

 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並不限於香港進行。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包括拉丁美洲各國,大可運用香港這個平台,發展人民幣金融投資業務。

 香港以活力澎湃、靈活高效、善拓商機、東西交流而聞名於世。在中國開放改革的歷程中,香港發揮了重大作用,回歸後也毫不褪色。中國未來不斷發展、改革、轉型,現代化穩步向前,香港也正好繼續發揮最全面的作用。

相關新聞
解惑篇:私人提出「雙非」修例效果存疑 (2012-04-13)
從「香港製造」到「香港創造」 (2012-04-13) (圖)
梁振英需以新思維應對新局面 (2012-04-13)
西方走廊:「放大」中國凸顯美國欠佳心態 (2012-04-13)
管見集:從建制派飯局看團結社會各界 (2012-04-13)
單軌列車可解交通之困 (2012-04-13)
來論:新特首 新氣象 新希望 新局面 (2012-04-12)
西座內望:公民黨又搵民主黨笨 (2012-04-12)
《蘋果日報》抹黑「大和解」居心險惡 (2012-04-12)
為理明言:政府應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 (2012-04-12)
香港要實現大和解大團結 (2012-04-12)
《中國戰略縱橫論》的戰略眼光 (2012-04-12)
解惑篇:正確理解中聯辦在港職能 (2012-04-11)
龍聲飛揚:促進社會和解團結 聚合治港智慧力量 (2012-04-11)
志強時評:循法律途徑解決「雙非」難題 (2012-04-11)
羅姆尼與奧巴馬展開大選攻守戰 (2012-04-11)
曹思源:對民生投資可增萬億元 (2012-04-11)
緩解宏觀矛盾 釋放通脹焦慮 (2012-04-11)
正論:鄭家純站台為香港 顧大局方能大和解 (2012-04-10)
指點江山:梁振英實現香港兩大轉型任重道遠 (2012-04-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