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統計局發佈3月經濟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6%,一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8%。3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其中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11.3%,鮮菜價格上漲20.5%。確實,這兩年中國人備受通脹煎熬,現在的中國人,喜歡和外國比物價、比工資,一比比出草根民眾的悲憤和挫折來。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收入不如發達國家,為何物價比人家還要高?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降,中央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問題,而且確定了今年的總體民生思路—調結構保民生。而且就結構層面,也拿出了結構性減稅、房市宏調不放鬆等等政策舉措。「兩會」上,調低GDP增長預期為7.5%,擴大內需市場,又釋放了反哺民生的政策空間。
但這一切需要時間,需要讓多年以來形成的增長至上的慣性給慢下來。關鍵是,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中國經濟是全球市場的超導體,美歐經濟復甦遲緩,中國經濟也有下行壓力。突出體現在,中國外貿2月份出現了逆差,中央預期的外貿增長只有10%,和以往20%以上的增長率下滑許多。投資亦如此,4萬億的大投資時代一去不返,而且要消化起後遺症。貨幣政策,目前只能算是既不寬容也不緊縮的「中性」。內需消費市場,短時期內也很難全面激活。雖說中國下調了經濟增長預期,但各地「兩會」擬定的經濟增長率卻遠高於此,除了京滬粵等省市,一般經濟增長還維持在10%以上。
物價繫於宏觀調控
因此,中央與地方經濟增長預期的落差,或使得各地政績衝動依然難以遏止。這種衝動會沖減各地民生舉措的落實,因此通脹隱憂會普遍隱匿於地方經濟增長的衝動中。還有就是,外部市場對外貿和人民幣的壓力,也會形成輸入性通脹的壓力,連番影響國內市場,從而造成CPI指數的不穩定。當然,流通領域的利益關係未能有效調整,稅費累加鏈條造成的價格失調及氣候、成本等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滋擾,也會使物價水平處於難以確定的狀態中。
因此,要把來自民生市場的物價頻漲的壞消息遏止住,把通脹預期的風險降到最低,還是要把握宏觀經濟的大局。首先,中央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應成為剛性指標,使各地過高的增長預期迫降下來,真正實現經濟平穩增長與民生訴求合轍平衡,國富與民富應同步發展;其次,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價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改革等要按計劃穩妥推行,落到實處。
改革不深入,困擾宏觀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不緩解,微觀民生的焦慮就不能得以徹底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