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甚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 侯孝賢
侯孝賢生於1947年,是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1948年舉家搬到台灣,1972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1974年從影,1975年起開始從事編劇工作,1980年,他執導完成第一部作品《就是溜溜的她》,其後於上世紀80年代末所執導的《悲情城市》,更是他走向巔峰的代表作。
他1985年完成的作品《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台灣影人陳國富曾評價該片:「無論是伏筆或明言,皆與片中的情節匯集一流,使得《童年往事》的記憶成為時代的記憶、民族的記憶。」
1986年,他執導的《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1987年,《尼羅河的女兒》獲意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進入90年代後,他1993年的《戲夢人生》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其後又執導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紅氣球的旅行》(2007)等。
侯孝賢的每部作品都保持非常高的水準,而且均有突破,為台灣歷史與民眾命運寫下了生動的篇章。那些即興式的街頭、鄉間實景拍攝,混合職業及非職業演員的真實自然表演,運用畫外音、長鏡頭、空間景深營造的情緒張力及詩意氛圍,都成為其電影的標誌。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機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這也是侯孝賢作品的一大特色,並形成深厚鮮明的個人風格,他與楊德昌(已故),並稱為台灣影壇的兩位泰斗級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