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民
清明之日,攜同子孫,到羅湖沙嶺金塔墳場為先母掃墓。
小兒子駕駛有兩地牌小汽車前往。按往年慣例,清明日禁區開放,小車可直入墳場近羅湖火車站旁。但這一次卻被交警攔住,不論如何說,都不准進入。原來香港也學會「政策多變」,即廣東俚語的「一時一樣」。無可奈何,小車只好折回上水,大伙兒再乘火車前往。
到達羅湖車站,要登上一大段山路,方才可到先母墳前。去年來時,不覺太累,今年已覺體力大不如前,氣呼呼地吃力登上,真的是歲月不饒人也。
今年攜同兩歲小孫子前往,我在墳前大聲說:「媽媽,今年我已攜同全部孫輩和曾孫輩前來拜祭您了。」說罷泣不成聲。母親三十八歲早逝,一生顛沛流離,從沒一天好日子過。貧病交加,正當盛年,便只因今日基本可以治癒的傷寒病而早逝。今天兒孫輩雖非大富大貴,但都是小康之家。誰都可以供養老媽子,讓她過好日子,可惜她沒有這個福氣。
小孫子也十分乖巧,聽從爺爺的指導,跪下並雙手合十。大人們都覺得孺子可教也。
我們的祭禮十分簡單,只備鮮花香燭,侄兒更從廣州帶來水果燒肉。全家都不迷信,從不燒什麼冥紙之類。
這一天我穿上一雙多月不穿的「波鞋」,大概由於久不穿著而鞋底硬化,居然在上山時「甩底」,實在十分狼狽。勉強由兒孫們扶下山,到住在大埔的大兒子家中,換上他的一對皮鞋,全家隨後往大埔鄉下的一家酒樓午膳。此酒家點心、飯麵十分可口,價格奇廉,十二個人只花了六百多元。
清明祭奠先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與迷信並無關係。《論語學而》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正是這個「民德」,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得以持久。今見許多違背倫常之事,頗為慨嘆人心不古。古訓有不少是好的,應予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