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人類對海洋進行濫捕,特別使用大型的拖網船,把細小的魚類都捕光了,更重要的破壞是,拖網貼著海底,剷平了所有的海藻、微生物和魚類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海底沙漠,以後再沒有魚類生長了。近年開始用網箱養魚,也造成了海灣的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最後造成養魚數量的下降。有一些良好的港灣,被人用人工海堤圍了起來,作為養魚之用,結果海水不流動,大量河流的淤泥進入死湖而沼澤化,魚、蝦蟹、貝殼類都不再生長。魚類產量減少,現在,一條海上捕捉的野生海魚的市場價格,為人工養魚的十倍。
中國漁民,把近岸的資源都破壞了,祖輩吃海,現在吃光了,不少漁民欠債纍纍,被迫把船賣掉。怎樣補救這個局面?
中國最近十年,實行了海南、廣東、山東、遼寧、江蘇、浙江養海的政策,建立海洋牧場,結果,能夠捕捉大量的野生海魚,還放養了大量鮑魚、刺參,產值以十億元計。野生的刺參,曬乾之後,每斤九千八百港元,附加價值極高。
海洋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帶動了海洋事業,中國沿海各省發現:要根據海底的地形、水流的情況、海底營養鹽的分佈,可以在適當的地點建立人工魚礁,大大開發了海洋的寶藏。中國的漁業部門初時以為,如果做人工魚礁,附近海域一定要用漁網包圍起來,以免人工養殖的海產品跑掉了。經過科學研究,原來海中的魚類和鳥兒一樣,對於巡迴游動有驚人的記憶力,他們會定時回到生態環境良好、食物充足的人工做海洋牧場找尋食物,人工魚礁所在地,成為了牠們流連忘返的樂園。
現在中國的人工魚礁,已經千變萬化,百花齊放,利用混凝土和磚塊,造成的魚類居住的「公屋」,而且還有通路,有一些適應海參鮑魚居住,有一些適應石斑和龍躉,有一些可以吸納蝦蟹。最重要的是,要在大人工魚礁附近,種植海草,形成一個海底森林,而且這些人工魚礁要組成一個十五度向上面傾斜的地形,潮汐之際,海水向上流動,把大量的營養鹽和浮游的生物推動到了人工魚礁,形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食物集中地,吸引了大量遠處游來的魚類。另外,中國在研究深海的牧場,本來在深海的地方,沒有陽光,所以就不能夠養活海藻和海草,中國發明了一種輕盈的人工魚礁,可半浮半沉在深海海平面以下十來公尺之處,海草能夠吸收陽光,形成海底森林,吸引大量魚類。
中國有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建立海上牧場的事業方興未艾。這個投資非常巨大,只有富裕起來的中國,才有龐大的資金作出這種開發。筆者希望,香港的環保組織和特區政府官員,要去參觀一下中國的海上牧場,明白人工可以製造比天然環境更優勝的保護珍貴魚類的海上樂園,不要為海上工程和中華白海豚問題製造無謂的爭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