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養 身 從養心開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養身從養心開始。 網上圖片

苗秋麗

 保健養生,是近年來國人最關心的事情了。養生又叫養身,乃保養身體、延年益壽之道。養生之說古而有之,《管子》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戰國策.齊策四》曰:「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等等,這些先哲之論不乏科學道理。

 養身固然重要,而養心尤勝之。一個人只重養身而輕養心,養身必難如願,這是因為人的生理與心理有直接關聯。心理即精神,無數實踐證明,良好的精神狀態,有利於健康和長壽;不良的情緒,則會招災致病甚至釀出悲劇。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標準定為「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

 筆者認識一位書畫家,剛過罷五十生日,今年元宵節在超市買元宵時與商家發生口角,突發腦溢血,雖經全力搶救,卻變成了可憐的植物人。親友在悲痛惋惜之餘,都說他倘若心胸豁達點、遇事冷靜點,斷不會有此結局。一個人心理素質與健康休戚相關。動輒怒火中天大發脾氣,後患無窮,正所謂「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淡泊明志、安貧樂道,不為曾經的風光留戀,不為一時的小利迷惑。某企業一位快「到站」的董事長,畢生勤政清廉,口碑相當不錯,去年因女兒出國留學,悄悄收下某開發商饋贈的8萬美金,東窗事發後被「雙規」,想到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這位昔日的領導徹底絕望了,當晚偷偷從六樓衛生間墜樓身亡,其妻揮淚道:「是一念之差毀了他啊!」這一念之差,正是心裡出軌矣!誠如清代養生學家石成金在《救命針》中所云:「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令心不妄念,不貪嗜慾,否則必釀大禍也。」

 不由想起唐代高僧慧宗一件小事。某次法師外出雲遊,吩咐弟子看好他的幾十盆蘭花。弟子不敢怠慢,每日對其精心伺候。某晚弟子忘記關窗,半夜風雨大作,蘭花被沖得一片狼藉。翌日一早見狀,徒弟們個個懊悔不迭憂心忡忡,只好等師父回來嚴厲訓斥。豈料慧宗法師返回後非但未責怪,反倒寬慰弟子道:「區區蘭花,何足掛齒?我種蘭花是為了快樂,並非為了生氣呀!」大家這才笑逐顏開。生活就是如此,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該為了快樂和健康,所謂「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對人對事過分患得患失必然自尋煩惱,何苦來哉?

 佛門淨土,與世隔絕,僧侶們生活十分簡樸,長壽者卻比比皆是。筆者對《辭海.宗教分冊》中有生卒記載的62位高僧進行統計,他們的平均壽命為73歲。而古代154個封建帝王的平均壽命是51歲,老百姓的平均壽命則為37歲。高僧的平均壽命不僅遠遠超出普通百姓,也大大勝過養尊處優的帝王們。相傳唐代達摩祖師活到150歲、慧昭和尚更享壽290歲、晚唐從諗和尚享年120歲、近現代的虛雲和尚享壽120歲、印順法師100歲、李炳南居士97歲,日前剛圓寂的本煥長老107歲,去年圓寂的河南輝縣普救寺印法和尚也享年108歲!

 眾所周知,佛家是奉行素食的,高僧們得以高壽難道只是食素的原因嗎?筆者分析,佛家長壽的秘笈在於他們的修行,諸如「禪定」──即坐禪。坐禪是佛家重要的修行方式,也是佛教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坐禪是讓人排除雜念和私慾,明心見性,獲得智慧。客觀上又起到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特殊作用。著名佛教領袖、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93歲時還告誡弟子,通過修習禪定,一可克服外界的誘惑和七情六慾的困擾,使精神得以專注安詳獲得智慧;二可怡情養性、祛病強身,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

 其實「禪定」就是養心。坐禪對養生的作用,可以用中醫的觀點來詮釋。中醫聖典《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精神的安定與和諧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禪定可以怡情養性,做到精神內守,恬淡虛無,從而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再生能力與免疫能力。無數高僧的禪修實踐證明:生命在於運動,也在於「空靈寂靜」。人人都可以通過禪修達到淨心,回到自性,從而實現祛病強身、怡情養性、走向長壽的目的。

 筆者近年來到訪過不少寺院,僧人們日復一日地晨鐘暮鼓、念佛修行。他們遠離塵世的紛擾,沒有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春夏秋冬睡不過點、食不飽腹,內心清淨、慈悲為懷。佛家以捨己為人、普度眾生為人生境界,得以清心寡慾離苦得樂,所以僧侶們大多健康長壽、頤享天年。這裡的關鍵詞便是心淨慈悲。

 現代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了,各行各業的競爭趨於白熱化,無論白領、藍領或金領,人人處於激烈競爭的漩渦中心:失業者為工作發愁,低收入者為生計發愁,白領們要為業績日夜打拚,老闆們則擔心投資風險、產品銷路、企業盛衰……如此境遇之下,人人處於緊張狀態,心田始終處於焦慮、動盪、不安甚至恐懼之中,連閉目養神的空檔都沒有,又怎能不罹患疾病呢?

 我們不妨學學佛門大師的養生經。佛教講究的修行,就是讓人們的心超越患得患失的狀態,回到當下,回到本真狀態,變得安詳恬靜,即「自性」。當一天工作、學習或著述感到疲勞時,當各種各樣的競爭和紛擾、猜忌、打擊、誹謗等煩惱讓你透不過氣來時,不妨靜坐一下,什麼都別想,讓心放鬆到「空白」狀態,如此過了十幾分鐘,你必會覺得心境舒暢起來,精神也會得到復元。若能長期這樣下去,身體就會健康起來,長壽也就不是夢想了。所以,我以為,修心養性至關重要,養生須從養心開始。

 當然,養心的關鍵是要培養自己真誠善良、慈悲為懷的胸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壽」的觀點;名醫孫思邈也說:「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老子則曰:「吾有三寶,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先賢之論,將養身與養心「高度統一」了。今天我們說,身心健康的表徵是吃得下飯、睡得好覺、笑得出聲。往深處講,就是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多為國家、民族和他人著想,心懷感恩,樂於奉獻,做一個有操守的堂堂正正之人。心胸狹窄、貪圖名利者,即使對養生再精通、再投入,卻會因未能養心而事與願違,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這樣的事例早已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了!

相關新聞
路地觀察:X男的心思 (2012-04-25)
隨想國:後與後 (2012-04-25)
杜亦有道:依莎貝是好人 (2012-04-25)
琴台客聚:潘受的人文風流 (2012-04-25)
天言知玄:安樂死? (2012-04-25)
翠袖乾坤:陶大宇主動伸冤了 (2012-04-25)
百家廊:養 身 從養心開始 (2012-04-25) (圖)
百家廊:無常愛情是永常 (2012-04-24) (圖)
翠袖乾坤:屋h作家鄉 (2012-04-24)
海闊天空:四國環遊 (2012-04-24)
琴台客聚:為筆進補看金庸 (2012-04-24) (圖)
生活語絲:掃墓記 (2012-04-24)
思旋天地:和諧團結 成功有望 (2012-04-24)
淑梅足跡:走出陰霾 (2012-04-24)
百家廊:山寨版國際筆會驚動文化界 (2012-04-23)
翠袖乾坤:沒有再長大 (2012-04-23)
跳出框框:感情錯失 (2012-04-23)
琴台客聚:「不支持」與反對 (2012-04-23)
杜亦有道:巧合三國宴 (2012-04-23)
思旋天地:粵港合作有信心 (2012-04-2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