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三十多年前,低成本的獨立製作電影催生了後來影響荷里活的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誕生,那個電影節的關鍵詞之一——「獨立精神」,則成為被中國本土挪用最氾濫的詞語。而現在,在網絡、電影市場大製作的瘋狂轟炸下,「獨立電影」卻成為充滿悲情的標籤,以至於讓人遺忘了它始創之初的新鮮活力。
意大利人Luigi Campanile無疑是膽大的,在荷里活浸淫了20年後,回到南部老家Tricase,於2004年9月創辦薩蘭托國際電影節(Sale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開宗明義,要支持國際獨立電影製作人。不僅如此,他還要透過電影,推廣家鄉的旖旎風光和別樣人情。今年首次將推廣活動落在香港,作為其向華語地區延伸的第一站。獨立電影遇上旅遊文化,是電影實踐的新路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小島
不要誤會,電影節,電影才是真正的主角。本身是資深攝影師的Luigi,大學主修電影攝影,移居美國加州後,主要拍攝荷里活明星肖像和電影劇照,而後更以發行商身份進入電影工業。他有一雙老獵人的眼睛,也因此得以從每年寄給Salento成千上萬的新晉電影中,挑選出百部製作精良的作品。「導演背景從加拿大到日本、印度,世界各地都有,真的是萬裡挑一。」Luigi的搭檔、他的太太Patrizia Scarascia對記者說。
薩蘭托國際電影節在每年9月9日至15日期間,舉辦各種主題的室外放映活動。幾年前開始,電影節不定期地在其他國家城市,舉辦短期的電影推廣活動,「在國外的放映,我們主要以意大利電影和文化為主,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我們的風土人情。」Luigi Campanile說,「在主場地的電影節,則剛好相反,會看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比如印度、墨西哥、俄羅斯等等,這才是國際性的意義。」除了導演和其他電影製作人員會出席,Luigi Campanile還通過與國家文化、旅遊部門的合作,邀請影片製作國家的藝術家們飛來當地,在放映期間表演。「所以,我們不只是一個電影節,我們更是一個文化盛事。」
2010年,Luigi和Patrizia把電影節帶進倫敦,他們邀請了年輕英國瓷器藝術家合作,展示他們的作品。
「今年在香港是首次嘗試,本來打算介紹紅酒文化,但「時間倉促,未能成行。」Luigi說。
不一樣的視野
但這次為香港影迷準備的電影卻不敢怠慢,除了導演背景有來自瑞士、牙買加、俄羅斯等,視野多元,更突顯新銳導演的靈感火花,讓人眼前一亮。5部電影中,有4部是亞洲首映。其中,來自意大利的影片Days of Harvest(《青蔥歲月》,2011),講述意大利葡萄莊園裡的一段青春故事。散漫又蠢蠢欲動的少年,對暑假突然造訪的、多年未見的美麗表姐,產生難以遏制的性幻想,躁動的身體和心靈卻被壓抑在羞澀和精神愛慕中。全片的節奏舒緩而輕鬆,沒有一般青春片的暴力和強烈的戲劇衝突。最值得留意的是,該片的主創人員,平均年齡不超過25歲。最大的導演是26歲,編劇只有22歲,真正是年輕人拍自己的故事。Luigi告訴記者,這部電影的成本為3千歐元(折合港幣3萬元)。構圖和畫面的乾淨、飽和,大量利用室外自然光,故事還涉及信仰衝突,增加了另外一種層次和深度,讓人完全擺脫對低成本電影的負面印象。
另一部俄羅斯影片The Rowan Waltz(《灰色華爾茲》,2010),是關於二戰結束後,蘇聯政府組織鄉村婦女拆除德軍遺留地雷的故事。電影用了大量歡快的音樂和鮮亮的色彩,一掃同類電影的沉重,但在歡笑和淚水交織的歌舞聲中,是對戰爭的摧毀性的強烈諷刺,為觀眾提供別樣的戰爭角度。
聊起電影,Luigi的臉上充滿得意和自豪。「我們舉辦電影節和其他文化活動,有人猜測我們的成本很高。其實這些都是在極低的預算中完成的。找贊助商當然一直是一個挑戰,但我們希望傳達的是,大型電影節儘管名聲在外,但我們也有其他的方法,讓電影的文化元素更豐富起來。」電影節的全職職員,到今年為止,仍只有Luigi夫婦兩人。「我們什麼都做,包括為每部電影做英文字幕,這需要專注和投入。」
1997年,Luigi在加州創辦La Dolce Vita Magazine雙語雜誌,旨在推動意大利文化。一年後,他又首創「洛杉磯意大利電影節」,逐年影響世界。
「鼓勵年輕人的創作性,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們現有的短片競賽是其中一個項目,我們還會幫助新導演做發行工作。但是,藉著文化和自然風光,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的支持和參與。」Luigi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