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談到了「工程」一詞詞義的轉化。「工程」一詞最早的基本詞義,是指土木建築或其他生產、製造部門用比較大而複雜的設備進行的工作,例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到了近代,出現了機械、科技等學科,「工程」一詞也開始用來泛指與科技、學科等有關的大型的、複雜的工作,例如「基因工程」、「化學工程」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科技、新領域的迅速發展,「工程」一詞也進一步虛化,用來泛指一些與土木建築無關的重大社會活動。
基本詞義 三地互通
「工程」一詞詞義的轉化,在語言學上很有代表意義。通過我們中心LIVAC語料庫的統計資料發現,「工程」一詞在港台京三地的應用,有一些有趣的現象。首先從數量上看,「工程」一詞用作「土木建築」基本詞義的,在港台京三地的使用頻率仍佔一半以上,其中香港保留七成,而北京則剛好為一半。這反映「工程」一詞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原來的詞意,只是三地的高頻詞語略有不同,例如香港是「機場工程」、「填海工程」、「大橋工程」;台灣是「捷運工程」、「纜車工程」、「核四工程」;北京則是「三峽工程」、「鐵路工程」、「水利工程」等。
虛化新詞 北京最多
至於詞義虛化,用來形容「重大社會活動」的新「工程」,三地均有出現,但在使用頻率上則有所分別。其中北京用得最多,佔所有「工程」詞頻的四成,所涉領域也最廣,基本上涵蓋了政治、文化、教育和民生,例如「德政工程」、「心靈工程」、「助學工程」、「教育工程」、「人才工程」、「菜籃子工程」、「星火工程」、「扶貧工程」、「五個一工程」等,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台灣就相對地少了,使用的領域以政治方面居多,例如「政治工程」、「修憲工程」、「政績工程」等。三地之中香港使用得最少,大致只用於「希望工程」、「選舉工程」、「競選工程」等。
從以上統計數據看,北京對接受新詞語最為開放,這可能與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媒體多勇於創新有關。 ■教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蔣震(語言科學)講座教授鄒嘉彥主持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