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仁堂中醫藥傳承大師關慶維(左)為患者把脈。香港文匯報記者葛沖 攝
關慶維出身著名中醫世家,但卻喜好藝術;三十歲出頭時,他便已因深受病人好評,而成為京城裡遠近聞名的「老」中醫;他只有中專和夜大學歷,但在他出診的六家診所,他的門診量和覆診率排在所有博士後和教授的前面;他從不用對外掛號,但每天的幾十個號,提前三個月就已被搶先約滿;找他治病的,既有京城裡坐著豪車的達官貴人,也有從雲南、上海慕名而來的黎民百姓。
「我相信天分,尤其是學中醫。」儘管如今擁有中華國醫名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個耀眼頭銜,但關慶維坦言,學中醫很難,早年自己的成功,更多得益於跟眾多的名醫學習和沿襲自家祖傳的驗方。
背負家族使命 懸壺濟世
關慶維出身於著名的中醫世家,是國醫泰斗關幼波的嫡傳弟子。關慶維不到六歲就在父親關幼波的教導下啟蒙學醫,幼承庭訓,但那時的他,對中醫還只是懵懵懂懂。關慶維是家裡的老小,由於家庭出身原因,文革期間,他的哥哥姐姐既不能當兵,也不能學醫。而父親關幼波,也被下放到北京毛紡廠挑廢料。
儘管內心一直對藝術有興趣,但兄弟姐妹都不能從醫所帶給他的家族責任感,又讓關慶維最終選擇了學醫。1981年,關慶維從北京中醫藥學校的中藥製劑專業畢業,分到同仁堂做質檢。但七年後,28歲的關慶維,又選擇了另一條與其他同學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到一所民辦大學業餘學習中醫臨床專業,由研究中藥製劑改為當中醫。五年後,他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中醫。
摒棄西醫思維 方為大師傅
儘管深受患者好評,但中間關慶維仍多次想過放棄從醫,因為當時國家對中醫的評價體系,並不重視療效和臨床,而更多的講究考試和學歷。夜大畢業的關慶維,那時常感覺難以走入主流舞台。然而,「也許我生來就是要做中醫的人,在成長的經歷中,總會不斷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人和事,推著我沿著中醫的道路一步步向前走」。
關慶維如今帶著六個徒弟,但他認為,中醫並不是可以通過一本書,一個論文就能傳給人的。中醫是活的,需要融會貫通,真正要學會如何動態用藥與天地人恆動觀的思維模式,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可能要二、三十年的積累和實踐。他說,現在內地用西方的科學體系和文化統領中醫、中藥,能否跳出西醫思維門檻,是可否成為一名好中醫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