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北京傳統中華技藝技能傳承大師崔慶利(右)與患者交流。 香港文匯報記者葛沖 攝
「當著同仁堂領導我也敢這麼說,我今天能有這樣的業務水平,是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努力自學的結果。我沒上過正規大學,也不是專科畢業,但我經常和中藥打交道,書本是我的老師,身邊同事也是我的老師。」進門剛坐下,直言快語的崔慶利,就自我介紹了起來。早在三十歲剛出頭時,崔慶利已身為北京傳統中華技藝技能傳承大師,但回首往事,他卻由衷地說,現在每當想起早年那刻苦學習的勁頭,自己都想要掉眼淚。
崔慶利出生於醫藥世家。1979年,16歲的他接了父親的班,到同仁堂前門大柵欄藥店上班。最初,崔慶利是由老師傅帶著,主要負責在庫房裝卸貨。但是只要裝完貨,一有空閒,他就會抓緊時間看書學習。崔慶利坦言,學習是枯燥的,而十六七歲年紀,也正處在愛玩的年紀,但他卻拒絕了同伴們的邀約,選擇了埋頭苦學,因為那時的他,已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勤奮兼好學 多揣摩問人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些年,每週一、三、五晚上一下班,如飢似渴的崔慶利就騎上自行車,到十幾公里外的工人俱樂部,參加中藥學和方劑學的培訓班;每周二、四、六的晚上,他又會到另一家培訓班,學習中醫基礎學和針灸學。那些年。不管夏天多熱,冬天多冷,他都沒有缺過一堂課。
那時崔慶利的工資只有十九塊零七分錢,但他還是硬擠出錢來,自費去學習。下課回家後,他也看書學習,經常一看就看到凌晨一、兩點鐘。因父親年紀大神經衰弱,有燈睡不著。崔慶利就拿著書,到胡同口的路燈底下看書。那時的崔慶利,可以說是書不離手。崔慶利形容,自己那時是單調不乏味,寂寞不孤單。「要想繼承,不背書可不成。」除了看書,崔慶利還在藥房和家裡活學活用,琢磨中藥,有時書本和實際知識會有很大差別,他還需不斷揣摩比較和向人請教,才有今天的成就。
名師出高徒 六徒皆稱冠
在藥店時,崔慶利帶過六個徒弟。但是,自己曾連續榮獲北京中藥調劑技術大賽第一名的崔慶利,對他帶過的徒弟要求,和別的師傅不太一樣,他說,他的徒弟在大賽中只能得第一,不要第二名。功夫不負有心人,崔慶利帶過的六個徒弟都相當賣力,在不同大賽中都分別得了第一名,沒有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