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你看你看月亮的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9-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王兆貴

 中秋賞月的習俗,在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都很盛行。風俗的由來,當與我國先人祭月、拜月活動有關。中秋祭月是一種古老的禮儀,源於初民對月亮的崇拜,表達的是祈求月神賜福人間的美好心願,其儀式大約是比較嚴肅與恭敬的。只是到了後來,祭祀活動演變為文化活動,列為民間節日,才變得輕鬆愉悅起來。

 在肉眼能看得見的天體中,除了那條橫貫夜空的銀河以及銀河兩岸的牛郎星、織女星外,人們對月亮最為熟悉,最為親切,情感也最為複雜。遠古時,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有限,對遙不可及、神秘莫測的天體知之甚少。當近距離踏勘不可能時,只好遠距離凝視。於是就會產生許多猜測,神話便以故事的形式在民間流傳。廣寒宮的美談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寂寞的嫦娥、伐桂的吳剛、搗藥的玉兔,還有牽紅繩的月老,都是那麼美麗動人,那麼令人神往。皎潔的月光、淡雅的月色、陰晴圓缺的月相、虛幻縹緲的月貌,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遐想。於是便有了月白風清的良宵、月地雲階的仙境、花前月下的浪漫、花容月貌的比擬、花好月圓的祝福、月缺花殘的惋惜、月落烏啼的淒涼……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意像是十分豐富的,它不僅是美麗典雅的象徵,也是相思、鄉愁、失意等方面情感寄托的載體。在皎月當空的意境下,文人們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這時的月亮便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發出的是興亡與存廢、永恆與變遷的歷史浩歎;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抒寫的是山河依舊而繁華不再的感喟;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達的是邊塞戰事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孤懸天際的月亮,還喚起了人們對浩瀚宇宙的哲理思考,對尋求生命真諦的感悟,成為永恆的象徵。  

 李白在他的《把酒問月》中,把由月亮引發的哲理思索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王沂孫在他的《眉嫵.新月》一詞中慷慨悲歌:「千古盈虧休問,歎慢磨玉斧,難補金鏡」。蘇軾在他的《水調歌頭.中秋》中,則勸慰眾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我國古代的這些詩詞宗師們,在這裡追尋的是月亮運行的時空軌跡,慨歎的是世事的交替與人生的短暫,覺悟的是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實現的是心靈經過洗禮後的超越:人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且不可能十全十美,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既然你不可能永遠享有生命,何必去承受那些無益的憂慮呢?  

 在古詩詞中,有許多描繪月貌的佳句。如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擬瑤台鏡,飛在青雲端」,李賀的「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商隱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應斷腸」,蘇東坡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朱敦儒的「霧冷笙簫,風輕環珮,玉鎖無人掣」,唐伯虎的「攜花帶月月中游,嫦娥見月花含羞」,等等。在辛棄疾眼中,月亮不僅能目睹,而且還能耳聞: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摩天咿啞冰輪轉,搗藥叮咚玉杵鳴。樂奏廣寒聲細細,斧柯丹桂響叮叮。偶然一陣香風起,吹落嫦娥笑語聲。這聽到的月亮比看到的月亮還要形象,還要傳神。真乃神來之筆!  

 空間高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看清了以往企求看清而沒有看清的許多東西。據權威披露,我國的探月工程迄今已成功實現了嫦娥一號「繞月」和嫦娥二號「探月」,並即將實施嫦娥三號月球車「落月」,還將實現載人「登月」,真正零距離造訪月亮,把浪漫的神話演繹為超時空的現實。從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傳回並製作完成的月面影像直觀地告訴我們,月亮上既沒有瓊樓玉宇,也見不到吳剛與嫦娥,更沒有繁茂的桂樹、搗藥的玉兔,這一切只是活在人們的想像中。真實的月球表面,既不像瑤台鏡,也不像白玉盤,而是像雨滴打過的水泥板,有氣泡也有孔洞,是個坑坑窪窪的麻子臉。看了月球的這張玉照,普通人無不為我國航天技術所取得的突破而自豪,而科學家們更為關注的是月球的地質構造與起源。那麼,文學家以及文學愛好者會怎麼看呢?假如李白、杜甫、蘇軾等文壇巨匠還活在當下,他們會怎麼想?會不會因此而感到煞風景呢?  

 其實,這種看似正常的擔憂卻是沒必要的。月亮的本真面貌與對它的審美意象本來就是兩回事,前者是天體的自然形象,後者是超自然的想像。這就如同人們面對現實中的孔雀與神話中的鳳凰,既不會把它們混同起來,也不會把幻想當現實,抑或因為有現實而排斥幻想。有情趣、有精神寄托的人類,既需要活在現實中,也需要靠幻想來滋潤自己的心靈。  

 李敖有話說,別用放大鏡看花,意思是走馬觀花、霧裡看花是可以的,能產生美感,但用放大鏡看花是不可以的,因為放大鏡下看到的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那就毫無美感可言了。於是我想,有沒有人用放大鏡看花,什麼人會用放大鏡看花呢?答案是有的,科學家會用放大鏡看花,為的是觀察和研究花卉的奧秘。這就引出一個十分有趣的命題:文學與科學、文學家與科學家的關係。  

 應該說,這兩者沒有直接的或者說太大的關聯,但也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文學家從事文學寫作,恐怕不能違背基本的科學常識。倘若有人在描寫夜色時說,「滿天的星斗簇擁著一輪皎潔的明月」,那就違背了科學,因為「月明星稀」是最基本的常識。反過來說,科學家在擬制論文時,也不能違背基本的文字常識,否則就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科學見解。文學與科學最明顯的區別,我看主要是在思維的表達方式上。同樣是描述聞花香的感受,文學家用的是形象思維:「她把鼻子向花中嗅了嗅,頓覺沁人心脾,不由得感嘆道,好香啊」;科學家用的則是抽象思維:「人的嗅覺器官對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外緣進行觀照而產生的生理上並上升為精神上的愉悅感」。後者不乏幽默詼諧的成分,但卻恰恰可以用來比照文學家與科學家的區別。  

你看你看月亮的臉:遠看,距離產生美;近看,科學將有新發現。您以為呢?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你看你看月亮的臉 (2012-09-30) (圖)
古典瞬間:秋月寒江 (2012-09-30)
歷史與空間:「阿里山神」吳鳳 (2012-09-26)
亦有可聞:商鞅的尚奸愚民 (2012-09-26)
古今講台:吃月餅吃湯丸 (2012-09-26)
來鴻:歲月,在我們腰上 (2012-09-26)
豆棚閒話:羞辱與拯救 (2012-09-26)
畫中有話:京城兔兒爺 (2012-09-26) (圖)
歷史與空間:趙普家的瓶子 (2012-09-25)
古典瞬間:武侯祠裡想起「盡亮」 (2012-09-25)
詩情畫意:本份 (2012-09-25) (圖)
詞話詩說:蓋亞 (2012-09-25)
心靈驛站:母親的名章 (2012-09-25) (圖)
歷史與空間:淺談新安畫派 (2012-09-23) (圖)
詩意偶拾:偶 作 (2012-09-23)
熱點時評:哈囉喂 (2012-09-23)
文藝天地•手寫板:獵魚和種珊瑚 (2012-09-23) (圖)
文藝天地•短載:定向的河流(十六) (2012-09-23)
歷史與空間:知足與自製 (2012-09-19) (圖)
古今講台:說起月餅口饞 (2012-09-1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