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
特首梁振英前日在國慶63周年酒會致辭時表示,香港把握國家帶來的機遇,和內地合作發展,互利共贏,以解決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既屬必要,也是現實,特區政府應處理好包括香港的容量在內的制約問題,維持兩地良性互動的局面。香港回歸祖國15年,加上粵港區域合作的國家發展戰略要求,兩地互動合作勢所必然。香港要持續發展自身,特區政府有責任和內地合作擴充既有的經濟規模,以應對未來外圍環境的可能衝擊,雖然合作過程會遇上新形勢、新問題,但是香港仍有許多發展空間,只要充分開拓,排除干擾,可為兩地合作發展邁出新一步。
把握雙贏機遇 抗外圍衝擊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有巨大提升。香港回歸後和內地緊密相連、合作發展是香港立足全球經濟環境的必要和必然過程;廣東對支持香港所發揮的經濟效益,是事實也是現實。「十二五」規劃綱要便提到「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把粵港合作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珠三角規劃綱要》亦清楚提及落實粵港澳在區域經濟中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清晰目標。香港簽訂CEPA協議後,港人在珠三角區域商貿活動頻繁,涉及銀行、旅遊、會議展覽、醫療和個體工商戶等多個範疇,對穩定香港企業信心起關鍵作用。事實上,CEPA簽訂以來,從2003年至去年的8年間,香港曾受金融海嘯衝擊,經濟仍能獲得年均5%的增長,較1996年至2003年的年均增長率2%提升逾倍,體現了兩地合作的重要性。目前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甦緩慢的經濟陰霾揮之不去,外圍環境不穩定,香港更需要和內地共建更多合作發展的機會,以抗衡外圍經濟突然下行的衝擊。
因時制宜 慎防干擾
特區政府有責任根據香港的優勢和特點,在粵港合作的基礎上制定明確可行的共贏規劃,促進兩地發展。不過,香港和內地共同發展的同時,亦會遇到新的制約,需要因時制宜解決。例如自由行為香港帶來酒店和旅遊設施供應受壓、物價上漲等問題。應該看到,香港仍有空間提供和內地合作的機會,包括自由行和各種工商業和基建工程等,只要規劃得當,切合社會需要,適時擴充更新,遇新問題積極解決,發展時因應新形勢與時並進,可充分利用國家帶來的雙贏機遇。
粵港合作過去經歷過「廣東熱,香港冷」和「香港熱,廣東冷」階段,亦曾因「龍頭」爭議令兩地協作蹉跎了不少歲月。香港近期出現「去中國化」現象,又成為粵港合作發展的新干擾。反對派和個別組織利用兩地民眾的個別爭執事件,誇大矛盾,借反國民教育和反對新界東北規劃等議題,影響兩地商貿正常交流。社會須警惕這些削弱兩地合作發展基礎的干擾,共同為香港持續發展把握好優勢,多創有利兩地大局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