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本月25日正式服役。這是中國海軍的轉折點,也是中國軍隊轉型升級的標誌。作為傳統的太平洋國家,中國卻被世界定位為大陸性國家。基於歷史傳統積習,中國社會也一直恪守著守護故土的「黃色文明」,而鮮有擁抱蔚藍海洋的雄心與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類文明史上長期居於主導地位的中華帝國並非沒有拓展藍色文明的能力,明朝初年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足以驗證中國船舶和遠洋技術的先進性。和隨後晚了許久的西方大航海時代相比,西方無論是在遠洋造船技術、船隊編組能力等都和鄭和差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鄭和傳播的是東方文化的和平理念,即使是帶有宣揚國威的成分,也是以物產豐富的貿易方式來進行。可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卻是以殖民掠奪和虐殺來澆灌所謂的西方文明之花的。透過現代西方文明溫情脈脈自以為是的面紗,其文明內核裡其實潛藏著許多血和骯髒的東西。
當西方文明以藍色文明為基礎主導全球五個多世紀之後,卻以貼標籤的形式凝固中國海洋國家的夢想,使中國阻滯於大陸國家的逼仄空間之中。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低估了中國的力量。中國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它必須走向遠洋,而傳統的海洋大國美國日本卻把中國牢牢牽制於中國近海,這是中日和中菲中越等國屢發生島嶼爭端的根本原因。
配置航母力求均勢
對此,有相當多的中外主流媒體將中國航母和近日中國和周邊國家的衝突聯繫起來。這也符合一定的話語邏輯,但解讀的並不全面。中國擁有航母,其實和中國國力相比,連標配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最低配置。因為聯合國「五常」中,中國是唯一沒有航母的國家,即便是中國的近鄰印度,也早於中國擁有航母。雖然說中國擁有航母的確具有威懾效應,但更多具有象徵和平的意涵在內。
國際關係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實力的對碰,實力對等,大國競爭就處於均勢,和平就很容易在均勢基礎上產生。亞太局勢,尤其是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中美兩強是主要對手,此外還存在著中美俄日韓等相關各方的拉鋸戰。如果說中美的區域博弈屬於核心層,由此還牽動著中美俄日「四國演義」的連橫合縱。除了中國之外,美俄都有強大的航母編隊,日本戰前也曾有航母艦隊,美日軍事政治同盟的牢固性,決定著日本亦可借助美國的航母平台對中俄予以施壓。可見,經貿實力僅次於美國的中國,海軍力量確實是最差的一個。中國海軍力量的孱弱,和中國國力不匹配,使得美日在西太平洋對華頻頻施壓,讓中國的地緣形勢變得相當困窘。而且,美日亦聯合澳洲甚至東南亞小國,並與印度洋國家聯手,在南太平洋也堵住中國走向遠洋的出路。
中國擁有航母,有利於地區形勢的平衡,阻遏周邊國家借力美國滋擾中國,中美可以在更加均衡的形勢下共存,為此才能實現兩國領導人的共識:「浩瀚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
中國若沒有航母是文明缺陷
歷史昭告現實,現實告訴未來。當年鄭和遠洋船隊,實力超群,睥睨天下,尚以和平貿易理念遠播當時大半個世界。現代中國,只有一艘航空母艦,而且為海洋強國所包圍,顯然中國航母不在於耀武揚威。當然,中國國力使然,未來中國可能還會製造更多航母,甚至不排除像美國那樣,成為全球性的海洋軍事大國。即便如此,中國也是為了能源安全和國際和平。如果美國願意,中美亦可攜手承擔起更多的全球責任。
既然中國是太平洋國家,它就要有足夠的遠洋能力,航母是彰顯這種能力的典型符號。蔚藍色的地球因為海洋而美麗,作為全球第二大國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沒有航母才是文明的缺陷,人類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