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秋,正是吃蟹時。 網上圖片
文:王大慶
金秋時季,天高雲淡;丹桂飄香,菊花怒放。正是螃蟹黃多油滿之時,故人們秋天多以吃螃蟹為盛事。 國人食蟹的歷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時代。從《周禮》和晉代《字林》記載可知,我國已有兩千八百年的吃蟹歷史。
螃蟹是一種營養成分十分豐富的佳品,受到人們的青睞是情理之中。自古以來,食蟹成了一件大有講究的雅事。古代文人將食蟹、飲酒、賦詩作為人生的快樂。唐朝唐玄謙的《蟹》中寫道:「充滿煮熟堆琳琅,橙膏醬渫調堪嘗。一斗擘開紅玉滿,雙螯噦出瓊酥香。」極言河蟹之鮮美。喝酒、吃蟹、吟詩,似乎是不可分開的,被文人雅士視為高雅閒適的情趣,成為金秋的風流韻事。
到了明代,吃蟹進一步考究起來,不但吟詩作對,而且製作出精巧的食蟹工具,以盡吃蟹之妙。據明代美食指南《考吃》記載,明代初創的食蟹工具有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釬子、小匙,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稱為「蟹八件」。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白銀做成,其工藝極為精巧。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圓頭剪刀逐一剪下二隻大螯和八隻蟹腳,將腰圓錘對著蟹殼四周輕輕敲打一圈,再以長柄斧劈開背殼和肚臍,之後拿釬、鑷、叉、錘,或剔或夾或叉或敲,取出金黃油亮的蟹黃或乳白膠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鮮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輪番使用,一個個功能交替發揮,好像是彈奏一首抑揚頓挫的食蟹曲。當用小湯匙舀進香醋薑末等蘸料,端起蟹殼而吃的時候,那真是一種神仙般的快樂,趣味無窮。有了蟹八件,你可舒舒服服地把一隻大螃蟹吃得乾乾淨淨。
而清代的文人墨客更將品蟹視為人生的至樂。清初有兩位文化名人都是吃蟹名家,一位叫張岱,一位叫李漁。張岱形容吃蟹,「不加鹽醋而五味俱全」、「膏黃膩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李漁的形容更玄:「予於飲食之美,無一物不能言之,且無一物不能窮其想像,竭其幽渺而言之。獨河蟹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於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更有大觀園內食蟹吟詩熱鬧情景的描述。其中寶玉的「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薑興欲狂。」黛玉的「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香喜先嘗。螯封嫩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的吟詠,都盡情抒發了啖食螃蟹無窮的樂趣。
時代的腳步走到今天,人們食蟹再難有古人那樣的雅興,只是將它作為一種時令的美味和酒桌上的顯擺而已。不禁讓人有些嗟嘆。
螃蟹上市時節,我赴過不少宴會,幾乎逢宴必蟹。然這蟹卻不敢恭維,不但個頭小,而且母蟹甚少,吃不出蟹的真味,成了桌上的點綴。也難怪,就這種50至80克一隻的小公蟹也要十幾元呢。至於那超過150克一隻的大母蟹沒有100多元是進不了嘴的。一般人家請客用大母蟹是承受不起的。曾出席過一位民營企業家兒子的婚宴,那蟹才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闡蟹,且只只都是母蟹,足以顯示這位民營企業家的經濟實力。然啖蟹時卻不能讓人盡興,因酒店不提供吃蟹的專用工具,顧客只能憑手掰嘴咬,這就難以吃盡全蟹,大多客人嫌麻煩都是將蟹殼剝開,將蟹黃一吃了事,那些蟹足就棄之一邊。個別想吃蟹足的又苦於無工具,只能用牙齒咬蟹足,費盡氣力還是不能享受全味。其中還鬧出了一段小笑話。同桌一位嘉賓,可能平時出席蟹宴太少,吃蟹時竟將長在蟹腹部如眉毛狀的兩排軟綿綿的東西吃到嘴裡,旁邊桌友趕緊提醒他吐掉,因為這是蟹腮,與蟹胃、蟹腸、蟹心一樣都是不能吃的,這些部位既髒又無食用價值,甚至還會引發食物中毒。
其實,吃蟹或三五朋友一起,喝酒啖蟹暢敘友誼;或家人團坐,親情濃濃細細品嚐,這樣可吃出蟹的真味真性情。我在家吃蟹比較特別,就是一蟹吃出多花樣。先將大閘蟹用清水流淨,然後斫下它的蟹腳、蟹螯,將「無腳蟹」清蒸。蟹中放些新鮮青毛豆子,通過文火清燉,蟹中鮮味全都溶入青毛豆子中間,燉熟的蟹紅黃閃亮,粒粒青毛豆碧綠相間,看上去不但十分養眼,而且味道極佳。品嚐過後,蟹殼不用丟棄,放入盤中備用。斫下的蟹腳、蟹螯一一用刀柄敲裂,以便入味。裹上乾細澱粉,入油鍋內浸炸至熟。再配上乾辣椒、薑蔥、料酒、 醬油、海鮮醬、辣椒油、白糖等佐料略燒片刻。此「辣香炒蟹腳」色澤紅亮,鮮香麻辣,風味獨特。而壓軸蟹菜則是「蟹殼豆腐湯」。品嚐過蟹肉的蟹殼,放入鍋內沸湯,嫩豆腐一方用刀劈成麻將塊下鍋,加精鹽、白糖、薑片,配以紅尖椒、香菜。由於豆腐富含植物蛋白,而蟹殼中含有微量元素,特別含有一種稱為ACOS-6的物質,它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質,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故稱此湯為「美味保健湯」一點兒也不過分。
俗話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品蟹重在盡其全味,吃出情趣。一蟹多吃不但經濟實惠,而且很好地體現出螃蟹本身最美好的口感,吃出了滋味,吃出了歡樂,吃出了健康。其實,任何事物都必須發楊光大,改革創新,不要拘泥於一種觀念一種模式,吃蟹如此,其它事物亦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