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聞攝影的力量何在?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森美爾.阿蘭特,「世界新聞攝影展2012」年度照片

 在剛剛結束的十月,有一場展覽想必每位新聞工作者都不願錯過——在知專設計學院展出了為期半個月的「世界新聞攝影展2012」,再度向人們展示了「影像紀錄」的力量。「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作為新聞攝影界首屈一指的國際比賽,時隔九年後,再次登陸香港展出獲獎作品,本年度獲獎的167幅作品,是從來自124個不同國家送交參賽的十萬餘幅作品中所選出,其中包括「年度最佳照片」,以及肖像、新聞人物、普通新聞、日常生活等九個類別中的得獎照片。而在攝影如此普及化的今日,傳統新聞攝影是否仍具有價值,或許便是這場展覽可以引發的一些相關思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香港國際攝影節提供

 總部設在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直以培養大眾對攝影作品的興趣和欣賞能力為目標——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但能啟發大眾對身處世界的認識,更可以帶來反省和思考的空間。就像今次的「年度最佳照片」,西班牙攝影師森美爾.阿蘭特(Samuel Aranda)在也門首都薩那捕捉下了這樣的情景:一位婦女緊擁著在反對也門總統獨裁統治的示威中受傷的兒子,「阿拉伯之春」的激昂與悲涼,透過一張圖片,被傳達得淋漓盡致。因而這幅作品去年刊於紐約時報時,也在國際社會獲得了巨大反響。

 或許這便是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創會成員、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孫樹坤所說的「一圖勝過千言萬語」。他認為將這些由國際評委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帶來香港,可以令人們更清楚、直觀地感受到「新聞攝影」究竟代表了甚麼。

 「其實香港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圖片報道。」這看起來與香港報章「圖片遠遠多於文字」的閱讀習慣有些矛盾,但孫樹坤認為,事實上讀者平日在新聞中所見到的攝影內容大多「一看就懂」、表意簡單,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對一幅作品的要求則更注重「深層思考」,甚至要帶來一些衝擊。他說:「我們其實一直不夠重視視覺教育,即在通過各種媒體獲得教益的方面,香港比較欠缺。」我們每天睜開眼看到的大量圖片都以影像廣告為主,而非真正能觸動深層思考的、具有豐富層次的影像。

 「香港人對非廣告類的圖片缺乏理解的耐性,而真正的新聞攝影恰恰不是直接給出結論。」孫樹坤認為:「世界新聞攝影展2012」作為今年香港攝影節的展覽之一,也正是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可能被忽略但具有價值的新聞攝影。「有些獲獎的圖片並沒有在媒體上刊登過,但國際評審們能看到其中的價值。」譬如今年在「日常生活」(單幅)類別中獲一等獎的攝影師達米亞.沙高(Damir Sagolj),在作品中展現出了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的頭像懸掛在平壤民居房子的情景。「整張照片中,建築就像堡壘一樣,其實一般的城市經驗中,已經很少會做這種類似圍城式的城市設計。中間再掛一張領袖相片,暗喻出朝鮮以政治為中心的封閉環境。」人們看到這樣的作品時,自然會在心底產生疑問——究竟那是個有著怎樣環境的國度?同樣的感受,文字可以傳達,卻一定沒有圖片影像這樣直觀、感性、一目了然。

 另一幅貝倫德.斯多頓(Brent Stirton)獲「自然生態」(組照)一等獎的作品中,則平鋪直敘出了一個故事。犀牛角在亞洲一群新興富裕中產階級中,被視為奢侈藥材,越南當地商人高價售賣犀牛角給本地顧客,但在肯亞的佩傑塔保護區,卻有反非法捕獵隊人士24小時守護著一頭罕有的白色北方犀牛(它是世上僅存八頭中的其中一頭)。

 孫樹坤認為:「影像可以激發人內心的感動,喚起情感。新聞報道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有時候一張圖的力量,勝過一整篇文字報道。」圖片本身展現出來的,就是力量。

可觀的「社會性」與「新聞性」

 「世界新聞攝影展」繼2003年後,再度來到香港展出,也是希望為本港觀眾帶來一個觀看外部世界的平台。孫樹坤說:「我們應該知道這個世界在過去的一年中發生過些甚麼,而不該變成無知的群體,以至於有些時候聽人討論某些事件時,因為完全不知道而無法作出回應。」他認為,澳門相比香港更為重視這方面的文化推廣——而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香港沒有理由落於人後。

 「如果我們希望提高本地的新聞攝影創作水平,只關注本地的創作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看到不同地方的創作水平。」而這也是「世界新聞攝影展」在港展出所帶來的有益交流。

 為使廣大市民更了解新聞攝影,2011年在「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獲得「新聞人物」(單幅)類三等獎的本地著名攝影師余偉建(供職於美聯社),在今年的展覽中,和達米亞.沙高(Damir Sagolj)一同主持了《從巴爾干戰爭到亞洲採訪歷程:世界新聞攝影展得獎者講座》。作為本港唯一一位在該比賽中獲獎的新聞工作者,他本人曾目擊過包括日本神戶大地震、汶川地震在內的許多重要國際事件,而他在去年的獲獎作品中所捕捉到的金正恩首次出現在朝鮮閱兵典禮的歷史性時刻,也為他贏得了重要的肯定。

 余偉建回憶起當時的心情,其實是非常興奮的。「按動快門,紀錄下那個重要的時刻。」新聞攝影所需要的,正是這種發生在一些瞬間的「天時地利人和」。他也認為「世界新聞攝影展」每年的獲獎作品大多是當年全世界範圍內萬裡挑一的頂尖作品。「從社會性和新聞性兩個層次而言,都非常可觀,並且可以讓人們知道世界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他去年所拍攝的兩組以日本大地震為主題的作品,也分別獲得了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前線.焦點2011比賽》圖片故事組的冠軍和季軍。

 或許,新聞攝影工作者最具魅力的時刻,便是紀錄下那個不可多得的「新聞時刻」,這不只需要新聞專業素養,更需要自身對國際社會和時局的敏銳思考。而這些帶有細密觀察和深刻洞見的優秀作品,則會成為普羅大眾被新聞力量所感染的最直接平台。因而我們唯有盼望,「世界新聞攝影展」在未來會有更多機會登陸香港,與本地觀眾共同分享「紀錄現實世界」的強大表現力。

相關新聞
新聞攝影的力量何在? (2012-11-06) (圖)
視藝推薦:《一起迷失在南山的深秋》香港插畫家Leumas To首場內地個展 (2012-11-06)
創作對談:《繪畫大道中》之《不打自招》(一) (2012-11-06) (圖)
新派藝術「P ON P」:當「想像」與「現實」相對撞 (2012-11-02) (圖)
創作對談:「相中有畫」:動物活在人類世界裡 (2012-11-02) (圖)
周書毅 x 伍宇烈 尋訪拉威爾的時空之旅 (2012-10-30) (圖)
記憶當下 留給城市的話語 (2012-10-30) (圖)
李俊 芭蕾中的戲夢人生 (2012-10-26) (圖)
蘭伯特舞蹈團的香港行 (2012-10-26) (圖)
閃爍生輝的《茶花女》香港歌劇院VS香港藝術節 (2012-10-26) (圖)
詩詞歌賦中的山水光影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廬山》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恆山懸空寺》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長江三峽》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太湖》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天台山》 (2012-10-23) (圖)
鄭在東作品《蘇州冠雲峰》 (2012-10-23) (圖)
《從建隆元年到二十一世紀的山光水影》 (2012-10-23) (圖)
創作對談:《夢遊號》:表現地道香港精神 (2012-10-23) (圖)
藝訊:國際大師版畫藏書票在津展出 (2012-10-2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