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內地大型商場。 資料圖片
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 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八大剛結束。大會繪就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十八大明確確立了未來發展的目標是:確保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收入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未來中國內地仍將以發展經濟、促進民生為施政重心,以繼續改革開放為動力,而內需將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過去十年中國由一個發展中大國成長為一個對世界影響舉足輕重的新興大國。在經濟輝煌成就之下,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要實現高達13.7億人民的人均收入翻倍的目標,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包括經濟結構性矛盾方面的問題。
經濟結構性矛盾表現在多方面,其中包括:一是依賴出口推動經濟增長;二是內地發展也還面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
因此,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需邁出更大步伐。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主要的是調整經濟結構。我們認為,從政策基調上,調結構已經定調,李克強副總理在講話中保持了相對一致的政策方向,即通過推進城市化、發展服務業、擴大消費來穩增長,同時推進多個領域改革,而這些實質上都是調結構的範疇。
事實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中國內地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以需求結構來說,以往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目前,在需求結構上,內需已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2011年和今年前9個月,內需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了105%,其中消費拉動的作用已超過投資,今年前9個月,在內需105.5%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份額中,消費佔55%,投資佔50.5%。
因此可以預見,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和經驗後,在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都在提高,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內地不會走單純靠規模擴張推動發展這條路,中國經濟未來將進入重大轉型期,企業原先熟悉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
而今年調低經濟增長目標,亦可給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預留空間。在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上,穩增長不是全面放鬆,今年以來所體現的經濟政策基調是調結構而非保增長。不過,不確定性在於其推進的節奏方面。
因此,在未來一年內,我們要關注兩個尤為重要的政策時點:一是今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政策的表述,尤其要注意關於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定調,這對兩方面的力度和側重的把握具參考意義;二是明年下半年舉行的十八界三中全會會對中長期改革政策如何定調。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