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富達證券分析員 王靳
之前,滙豐公佈10月份Markit/滙豐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為49.5%,高於其初值的49.1%,較9月份的47.9%有明顯回升,表現出民營企業的經營活力有較為明顯的回暖。
而11月1日,由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 共同編制的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10月份PMI為50.2%,較9月份的49.8%上升了0.4個百分點,高於50%的好淡分水嶺。這一數值與彭博市場平均預測一致,是經濟動能改善的信號,顯示出中國經濟重新回到了擴張區間。不過,根據標準方法進行季調後,10月份的PMI應為49.9%,因此對於本輪回升應保持審慎的態度。
從成分指數來看,新出口訂單成分指數從9月份的48.8%升至49.3%,回升較為明顯,顯示外需的改善或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帶動作用。但對比新訂單成分指數從9月份的49.8%升至50.4%,顯示出新出口訂單對整體的貢獻率仍較弱,反映出目前企穩回升的主要因素還是在內地。
考慮到全球主要經濟體仍然面臨經濟下滑風險,外需的走勢仍然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回升近期仍需依賴內需的正向變化。而新訂單首次高於分水嶺,達到50.4%,顯示之前的「穩增長」政策發揮了作用,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對製造業需求的改善是顯著的。
企業庫存需求仍然較弱
而從庫存指標來看,原材料庫存上升0.3個百分點至47.3%,產成品庫存上升0.2個百分點至48.1%,表明企業去庫存力度有所減弱,說明企業投資和生產信心增強。但考慮到原材料庫存指數連續18個月、產成品庫存指數則連續4個月處於收縮區間,且在PMI整體中仍屬於下拉成分,表明企業庫存需求仍然較弱,儘管不排除部分廠商存在「補庫存」的行為,但整體而言,中國製造業目前仍處在「去庫存」區間,其對經濟的影響仍將延續。
另外,從業人員成分指數從9月份的48.9%升至49.2%,雖仍未突破分水嶺,但其持續的改善說明經濟的回升已經對就業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本輪PMI回升之中,購進價格的貢獻率很高,購進價格成分指數從9月份的51.0%升至54.3%。再次季調後,購進價格指數則從9月份的50.4%升至55.6%,是全部成分指數中最為突出的領漲成分。由於購進價格的強勢上漲與新訂單改善的幅度有明顯差異,筆者認為此輪反彈會受到購進價格過快上漲的壓制,說明回升力度偏弱,且持續性不強。另外,鑒於本次回升中有較多刺激政策的貢獻因素,其政策效果的持續性也需要審慎地考量。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