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證券股票衍生產品執行董事 雷裕武
港股經過上周四、五急跌逾700點,昨日隨外圍喘定,恆指在21,400點整固,高低波幅120餘點,後市將落在中央或會推出具體刺激經濟措施,美國「財政懸崖」及希臘危機的發展。假若投資者認定股價反彈如箭在弦,具備爆炸力的權證投資自然成為焦點所在。
此時,到底應先以甚麼準則去選擇表現突出的權證,放大短線回報?根據傳統經驗,我們知道在大升市中,高槓桿的權證條款往往較為突出,令持有人賺取可觀回報。但這是否一個千古不變的定律嗎?還有其他需要留意和考慮的地方?坊間經常談及槓桿比率和有效槓桿比率,兩者有何關係,到底哪一個值得留意?
眾所周知,買賣權證較正股吸引之處,主要來自其槓桿比率,即所謂刀仔鋸大樹,投資者能「以小博大」,利用較低的投資本金,從股價的波動中放大利潤。事實上,在大升市時,投資者大多集中留意一些高槓桿的權證,其望能大大提升回報。然而,槓桿比率的高低,亦直接決定其風險程度。一般情況下,槓桿比率越高,權證的價格走勢便會越波動,不論回報和風險也會放大。
簡單來說,槓桿比率顯示投資正股成本與權證成本的倍數比例。例如,正股股價為100元,而權證價格為10元,槓桿比率便為10倍,即是說,投資者只需十分一的價錢便能投資於相關股份。倘若相同正股的另一股證價格為1,槓桿比率便為100倍。由此可見,槓桿比率越高,代表可以較低投資金額控制正股,從其股價波動中獲利。
到底槓桿比率是否越高越好?若你以為買入一些逾50倍槓桿的權證,便能為你帶來可觀回報,那就大錯特錯。只要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些極高槓桿的權證,往往只剩1仙,已沒有多大投資價值。它們縱有極高槓桿,但因著極度價外的特性,以及時間值耗損的問題,令權證未能緊貼正股升勢。
以賽馬為比喻,一些1賠10大冷門馬匹的潛在回報賠率一定遠較那些1賠1的超級大熱門為高,然而,中獎的機會率也相應較低。因此,在決定投注前,投資者必須做足功課,全面分析,切忌單獨以賠率高低來作決定。同時亦不應將所有資金全數投資在那些冷馬身上,緊記「高回報,高風險」的風險管理規則。
事實上,投資者若單憑槓桿比率的高低去判斷認股證的優劣,是非常危險和武斷的。由於高槓桿的權證往往非常價外(即行使價遠較正股現價為高),根本沒有行使的機會。此外,極度價外的權證,其對沖比率亦普遍接近「零」。
因此,若將槓桿比率乘以其近乎零的對沖值(見以下公式),所得出的「有效槓桿比率」就更能反映真實情況,給予投資者較大的參考價值。「有效槓桿比率」= 槓桿比率×對沖比率。
權證投資者對有效槓桿絕對不會陌生,能粗略地顯示該輪的風險回報水平,簡言之,有效槓桿顯示正股每轉變1%,帶動權證理論價格改變的百分比,例如權證的有效槓桿10倍,當正股轉變1%,權證理論價格便有望改變10%,這數據在一般財經網站或發行人網頁也有轉載。
值得留意,有效槓桿只是參考數據之一,權證價格仍受到一系列不同的因素影響,因此有時也會偏離,但最少可讓投資者簡單地比較不同權證的價格表現,相信這正是投資者最有興趣知道的。(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