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近日,有關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艦載機「殲-15」多架次成功著艦起降的消息,不但引起了內地軍民的廣泛關注和精神振奮,也掀起了境外媒體對中國航母計劃的解讀高潮。美國之音的報道稱,艦載機降落的整個過程都處於「亞安全狀態」,難度「遠遠大於航天員的太空任務」,艦載機首次成功著陸航母的成就和意義,「可與航天行動的突破媲美」;法新社的報道指出,中國在其首艘航母上進行了首次戰機起降試驗,此舉將擴大北京在領土爭端中展示自己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台灣《中國時報》的報道似乎看得更遠,聲稱:「殲-15」成功降落「遼寧艦」,不僅象徵「遼寧艦」成為真正的航母,距形成真正的戰鬥力已不遠,更標誌著大陸海軍可望加速實現遠洋化戰略。
北京獨立軍事觀察家認為,中國國產艦載機首次在首艘航空母艦上成功起降,不僅繼續透露出中國軍隊和軍工企業在富國強軍道路上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度」,更凸顯了中央和軍隊高層高度關注海洋安全,加快建設與國家國際地位相稱、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中國雄心」和「中國後勁」,意義十分重大。同時,這也只是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正常發展,不應過分解讀。
航母形成戰鬥力的「階段性標誌」
據報道,「遼寧艦」兩個月前正式交付海軍後,全艦官兵就緊緊圍繞艦載機上艦,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各部門、各戰位堅持以試驗帶動訓練,以訓練保障試驗,按時或提前完成了上百個訓練科目和試驗項目。特別是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和指揮員,面對新機種、新科目、新環境、新要求,按照「大膽地飛,科學地飛,精準地飛」的要求,進行了高強度飛行訓練,攻克了「反區」飛行方法掌握、最優著艦航線選擇和精確降落等三大技術難點,所有飛行員的訓練成績都達到了訓練大綱規定標準和上艦試驗要求,首次上艦飛行均一次成功。觀察家指出,沒有艦載機的航空母艦如同缺乏牙齒的猛獸,而艦載機在海面運動著的航母上起降,由於艦上跑道長度和面積僅相當於陸地機場的10%和1%,其難度和風險之大亦非一般人可想像,故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現在,中國艦載機飛行員依靠精神和天賦,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了艦上安全起降,「遼寧艦」將從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真可謂「中國精神」創造了「中國速度」,「中國軍人」展示了「中國肌肉」。
海軍裝備技術創新發展的「里程碑」
據新華社報道,「殲-15」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首型艦載多用途戰鬥機,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可根據不同作戰任務攜帶多型反艦導彈、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等精確打擊武器,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戰任務,其主要性能可與俄羅斯蘇-33、美國F-18等世界現役的主力艦載戰鬥機相媲美。雖然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對艦載機和艦用阻攔裝置技術進行嚴密管控封鎖,但中國軍民依靠舉國體制和團隊力量,發揚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終於打贏了一場場硬仗,創造出國內飛機從立項到首飛成功、阻攔機從無到試驗成功的最短時間紀錄,贏得了國外有關「中國最快也要五到十年才有可能掌握艦載機和阻攔技術」判斷的挑戰。觀察家也指出,雖然中國首艘航母的關鍵裝備有了創新發展,但從艦載機到航母完全具備戰鬥能力恐怕還得有四到五年的時間,還將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至於西方某些媒體認為中國艦載機在航母成功起降後,將讓中國能夠進一步在領土爭端中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的分析,則是另有他圖的危言聳聽,因為中國與周邊國家存有主權爭議的島嶼,都在中國沿海航空兵和第二炮兵基地的有效管控範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