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八大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再次提出擴大內需,給祖國內地和香港的經濟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際經驗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需。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國家和民間財力日益雄厚,現時確應擴大基建投資和增加消費,以龐大的內需市場帶動經濟穩定地增長,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何把握國家發展新方向,如何更好地把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繁榮富強的發展趨勢緊密相連,以避免香港競爭力減弱,甚至邊緣化,這是需要香港社會各界加以探討和研究的新課題。
大中華經濟圈增長潛力巨大
業內人士估計,未來十年,如果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與過去十年相同,保住至少7.5%的速度增長,再加上人民幣以每年3%的速度升值,相信十年之後,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今日中國人均收入約5000美元,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是人均收入1萬美元。國家有13億人口,以人均收入1萬美元計算,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有7.4億農民,根據十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到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每年將遞增6%,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市場。內地的保險事業、社會福利事業、醫療服務業,乃至九年制義務教育,也都存在著很多商機。
目前,大中華經濟圈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且增長潛力巨大。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優先地位,又擁有自由市場經濟,在許多領域與國際接軌,致令香港擁有服務內地消費力的優勢。本港服務內地消費力,包括傳統的金融、貿易、旅遊、零售;潛在的教育、醫療、仲裁、會計,內企拓展海外的基地等。本港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應改革教育、醫療制度;大幅提高本港大學學額。尤其應培養更多的會計、法律等本港優勢行業的人才,提供優惠發展區等政策,積極與內地各級政府、商界洽商爭取訂單,主動幫助本港相關行業拓展內地市場等。
城鎮化帶動基本建設投資
不可否認,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遠未完成,但蘊含的內需潛力十分驚人。比如,當前中國的城市化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住房也未達到飽和,房地產業仍存在著很大的上升空間。據統計,在未來三十年裡,中國還將有三億左右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這將極大刺激對住房的需求,給房地產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戰略部署,未來十年,政府將增加基建投資,民間增加消費。基建投資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縮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距離,產生同城化、鄉村城鎮化的效應,快速增加城鎮居民的比例。可以預見,將來城鎮居民生產力大大提高,有利發展現代製造業、服務業等,進一步開拓國家內需市場,保持GDP以每年至少7%的速度增長,逐步邁向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推廣香港品牌的最佳契機
眾所周知,香港最早參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其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港商除了自身事業的發展,亦帶動了國家經濟發展、出口創匯以及就業,促進社會穩定等。香港製造業等中小企是本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應注重幫助業界打造香港品牌,協助港商往內地尋找新的商機,實現產業轉型。同時,積極吸引內地各省市來港投資,向世界推介香港的優勢,從而保持香港國際大都市及金融中心地位。
國家「十二五」規劃首次將有關港澳的內容單獨成章,而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回歸祖國十五年來,在中央的支持下,粵港、閩港、京港、滬港等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已陸續展開,並且逐步得到深化落實,使香港在內地拓展了廣闊的經濟發展腹地。中共十八大閉幕剛六天即今年11月21日,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會議核心詞語就兩字:「改革」。李克強在座談會上說:「我國三十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甜頭已經嘗到。在新的起點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群眾過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開放。這是我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可見,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將堅定不移走好改革之路,中國未來發展大有希望。
筆者認為,香港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十八大對於香港未來的影響,努力提高本港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優勢,進一步促進香港與祖國內地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積極拓展國家內需市場,促進互惠互補、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