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地不融合 能向何處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03]     我要評論

蔡 毅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自從去年少數人煽動所謂「反蝗蟲」運動之後,兩地關係日益為人重視。最近,「港獨」這個敏感的詞彙也進入公眾討論,雖然參與人等都以各種方式極力否認在「搞港獨」,但是這些人反對兩地融合的立場卻是旗幟鮮明。「自治運動」的領導者陳雲認為,兩地融合需要「審慎處理」,又認為限制更多的接觸才能令兩地更為和諧。筆者經濟學畢業,多年從商,涉及不少兩地貿易,對此不以為然。

限制商貿接觸禍害深遠

 首先,筆者懇請反對者先搞清什麼是兩地融合。「審慎處理」是空話,背後邏輯根本是要求政府加以限制,但是究竟是經濟、是政治、還是文化,卻從未被討論過。其實,由一開始到現在,兩地融合本都是經濟範疇為主。不幸的是,如今反對東北發展,歪曲為「割地賣港」;要求限制自由行,污衊為「文化滅港」,都是文革式的「無限上綱」,身邊不少朋友都認為香港越來越政治化,這種看法並非沒有道理。

 香港和內地的經貿往來日趨緊密,應該是不爭的事實,愛國商人自然希望國家富強,但是如果說商人為了兩地融合而犧牲經濟利益,則也非事實。兩地的貿易頻繁,可說明兩地的貿易有利可圖。如果說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自由,正常應該包括自由的貿易,既然是自由貿易,就不應該在經濟上附加其他考慮。消除各種壁壘,才可能令經濟繁榮,這應該是經濟學教科書的常識問題。筆者畢業多年,是否跟不上時代,要請反對者多多賜教。

兩地融合不能「斬腳趾避沙蟲」

 其次,筆者懇請反對者提出香港的出路。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城市,政府無為而治,沒有什麼產業政策。回歸之後,也不見有什麼特別改變,對於兩地貿易,政府既沒有補貼,也沒有鼓勵,應該屬於一種自然狀態下的商貿往來,何錯之有?如果真的要加上限制,反而莫名其妙,非香港之福。

 在國際化程度如此之高的香港,物流其實並不困難,商人選擇內地,除了地理因素,也是多年自由選擇的結果。有些論者認為香港過於依靠內地,應該多元化投資。對此,筆者則建議這些朋友自己去試試看,商品生產除了機器,也需要高素質的工人和管理人員,這麼多國際廠家也選擇在內地設廠,不是想當然拍腦袋的結果。李登輝時代的台灣強調「戒急用忍」,呼籲不要到內地投資,轉到東南亞設廠,結果如何,不用筆者多說。

 兩地融合的過程當中,自然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但是正確的方式並不是「斬腳趾避沙蟲」,如果認為加以限制就可以達到所謂正確融合,只是笑壞人的謬論。香港誇誇其談者從來不在少數,以為自己有救港妙方的人也為數不少。政府應做的,就是頂住壓力,不受這樣奇談怪論左右。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中國夢給人民美好願景與希望 (2012-12-03) (圖)
環球視野:由希拉里「經濟主導外交」看亞太大勢 (2012-12-03)
咬住經濟民生不放鬆 任爾亂颳東西南北風 (2012-12-03)
小班教學不是「阿媽是女人」 (2012-12-03)
兩地不融合 能向何處去? (2012-12-03)
侍產假有助香港社會和家庭發展 (2012-12-03)
處理好三對關係 促進港人福祉 (2012-12-01)
專業建言:為何有港人歧視新來港人士? (2012-12-01)
止戈為武:「遼寧艦」艦載機成功起降具重要意義 (2012-12-01)
培育全球公民意識 (2012-12-01)
梁班子團結實幹 值得市民支持 (2012-11-30) (圖)
十八大報告與一國兩制實踐:外部勢力干預鐵證如山 愛國愛港力量防範遏制 (2012-11-30)
自留地:打鐵還需自身硬 強政難靠軟骨人 (2012-11-30)
西座內望:反對派挑動政爭禍及公僕 (2012-11-30)
香港難以輸入內地家傭 (2012-11-30)
「中國人」的身份問題 (2012-11-30)
來論:反對派濫用不信任動議狙擊政府居心叵測 (2012-11-29)
頂天立地:輿論戰不但要打 還要打得贏 (2012-11-29)
豁免豪宅印花稅建議不可取 (2012-11-29)
羅陽——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 (2012-11-2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