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反對派干預 圖左右終院決定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譚耀宗認為應留待終院作決定後再作討論。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律政司向特區終審法院呈交法律文件,建議終院就外傭居港權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澄清,常委會在1999年就居留權案釋法中提及的特區籌委會有關居港權問題的決定的法律效力,但有關文件卻突然外洩,令人質疑有人試圖借此施壓、影響終院的決定,破壞香港的法治制度。多個反對派政黨及政團昨日就做足「配合」工作,於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動議舉行特別會議討論是次事件,試圖干預已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影響司法獨立。各建制派議員在會上狠批,反對派要求委員會討論事件,等同企圖借討論影響判決。最後,有關動議被否決。

 律政司早前向特區終院提交的、建議終院提請人大澄清居權問題的文件,僅得特區政府、終院及代表外傭爭取居權一方的律師持有,反對派就將矛頭指向特區政府,指稱當局試圖將消息曝光以「向終院施壓」。不過,親反對派報章《蘋果日報》昨日在報道律政司建議終院就《基本法》第二十四條的居港權定義尋求人大澄清,提到是次「向終院施壓」時「鬼拍後尾枕」地承認,「相信有人不滿政府向終院施壓做法,不惜將事件曝光,是民意及法律界與梁振英政府周旋,力保司法獨立不被損害的『寒戰』」,反映洩密施壓者,並非特區政府,而是「另有其人」。

何俊仁疑配合「洩密者」

 目前,各界沒有實質證據證明「洩密者是誰」,但在昨日立法會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上或多或少可看到一些端倪。身為律師的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昨日在會上臨時動議,要求委員會舉行特別會議,詳細討論釋法的原則及政策,並稱律政司是次建議終院提請人大釋法,事關重大,「絕非單一個案而是影響深遠」,故立法會「有責任」聚焦辯論案中有關《基本法》第二十四條是否屬於自治範圍。

 身為大律師的公民黨議員郭榮鏗,就聲言法院雖有可能處理有關《基本法》第一五八條的案件,但「不代表立法機構不可以討論」,更試圖混淆視線地稱,法院正審理多宗強姦罪行的案件,但不代表立法會應禁止討論《強姦及其他未經同意下進行的性罪行》的諮詢文件,「釋法是社會關心的問題,司法委員會有憲制責任討論釋法大原則,並非要影響法官判決」。同黨的毛孟靜亦稱:「若果待案件判決後再討論則米已成炊,如果立法機關不得討論簡直是荒謬!」

譚耀宗:應待判後再議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在發言時強調說,律政司已經清楚解釋案件情況,擔心立法會現階段展開討論會影響終審法院的判決,即使討論只是聚焦《基本法》第一五八條的解釋,亦應留待終院作決定後再作討論。

廖長江質疑圖影響判決

 身為大律師的商界議員廖長江坦言,自己過往廿幾年處理過很多官司,「我聽完『泛民』議員的論述感到好奇怪,『判決後米已成炊』,是否想透過(立法會)討論影響判決?事實上,現時案件有待聆訊,即使宏觀討論都不應該討論」。

謝偉俊:立會絕非大晒

 身為律師的九龍東議員謝偉俊亦質疑道:「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早前剛就釋法議題(剛果案)展開討論,是否每次有相關案件又馬上展開討論?……立法會作為公眾利益監察機構,絕非大晒,大家應該有適當克制。現在相關資料已經事先披露,完全違反了大律師操守,立法會應更加小心處理,避免再擴大及加深傷害!」

梁美芬允聆訊後速討論

 委員會主席梁美芬指,她會參考剛果民主共和國案的做法,即待終院完成聆訊後盡快安排舉行特別會議討論事件,並會邀請律政司及法律界代表展開充分的討論。

 最後,何俊仁的動議在12票支持、14票反對、無人棄權下被否決。不過,反對派「死心不息」,聲言會在稍後舉行的立法會大會上就此提出緊急的休會辯論。

相關新聞
香港區人代選舉 (圖)
李引泉冀「百事通」奉獻國家 (圖)
倡限一行開戶 逐步開放人民幣
雙方願溝通妥協 兩地磨擦可減少
人大制度問答
馬豪輝關注檢法人員任命 (圖)
內地客墮「花膠局」 本報助討回全款 (圖)
記者直擊:藥行陷阱重重 先騙後嚇 (圖)
本報轉介投訴 海關考慮放蛇 (圖)
港賓館欺客投訴飆升114% (圖)
放蛇掃黑旅館 檢控逾百宗 (圖)
反對派干預 圖左右終院決定 (圖)
焦點透視:玩弄語言偽術 蓄意「未審先判」
政界:倡釋法毋損司法獨立
終院舊決定 何俊仁稱可改
網購騙財21人被捕 中五生涉案 (圖)
約滿轉台拒截數 電訊商掠水 (圖)
測15電熱氈全「肥佬」1易觸電
借錢交稅須比併實際年利率 (圖)
酥皮湯加芝士蛋糕 直逼反式脂肪上限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