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土藝術家楊嘉輝
本土聲音藝術家楊嘉輝也同時在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教聲音藝術。早在2005年,他便起意創作這段名為《Liquid Borders》的聲音作品。「那時候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縮窄邊境範圍。」但香港與深圳間的邊境直到2012年才開始開放,且只是開放一頭一位的兩段禁區。於是他從去年七月開始,親身前往邊境,嘗試收錄下「邊境阻隔物(即邊防鐵絲網)」的聲音。
楊嘉輝將微型麥克風黏貼在鐵絲網上,「空氣傳聲本身距離有限,但鐵絲網則成為了很好的傳導體。」風聲穿過、雨滴打落——它們與金屬所發出的共鳴震動聲,正是這條聲音作品所記錄的內容。「邊境禁區的開放預示著這條起到緩衝作用的邊境線,意義漸漸變弱。」他的感受是:「總有一天,這條鐵絲網可能會消失。所以我想用聲音,為它留下痕跡。」
而聲音與相片等媒介的最大不同之處恰恰是更為專注於「記錄」障礙物本身。楊嘉輝偏愛聲音的另一個原因是:「聲音不可能講得那麼直白,就像有時會聽到『嗙』的一聲,但不知道是甚麼聲音。住在附近的原住民阿婆說,水貨客有時會直接將貨物從邊境扔過去。」但究竟是不是這樣發出的聲音呢?沒有人知道,所以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剛打完10號風球的那個禮拜,我去錄音,又會聽到很劇烈的就像火車經過的轟隆聲。」——聯想,或許也是這場創作的樂趣所在。
最終這條經過剪輯的20分鐘的聲音作品,被楊嘉輝按照音頻的高低起伏,記錄為一條曲譜。他說:「因為地圖上的邊境線是一條符號,但這符號落實為真實的阻隔時,人們不會看到符號,而我將符號經過田野工作記錄為聲音後,再將它變回符號。」地圖是一條實線,而聲音本身則是「虛」的,其中的對比效果相當明顯。
在楊嘉輝看來,「暴力」與「詩意」都是一種純粹的、失常的狀態。發洩憤怒的心情至極,便是暴力,而神情恍惚至極,則是詩意。邊境上的鐵絲網所傳達出的其實並非只是地理區域之隔,而更有社會對「人的移動」的緊張態度——這種態度本身已經是暴力,只是人們往往難以察覺。
而通過這場台港兩地藝術家的雙個展,我們更能看出台港兩地年輕一代藝術家在創作面向上的差別——香港藝術家大多較為關注與政治相關的議題,並會將之化為創作的概念,而台灣藝術家的反省與思考則較為內化,他們更多會從自我、自身的問題出發,去探索與自身相關的重要命題。
「暴力與詩意」雙個展
時間:即日起至2月25日
地點:amspace(鴨巴甸街24-26號興揚大廈1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