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女兒們的支持、小狗的伴隨,張太逐漸走出沙士陰霾,笑言:「沒什麼事情是解決不了。」 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雅艷)類固醇常被用於治療各種自體免疫疾病,2003年的沙士疫症,類固醇也是其中一種指定的藥物。惟類固醇亦常造成甚多的後遺症,如骨枯,醫管局在沙士後公布,康復者中有13.5%患者,因在沙士期間接受大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以致患上無藥可醫的骨枯後遺症。
「骨枯」的學名為骨骼缺血性壞死。病因是骨骼的血液供應減少或不足,導致部分骨質慢慢凋亡,骨頭失去支撐便容易下陷及變形,患者會感到劇痛和不適,並嚴重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受影響的關節可包括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手腳的小關節等。
骨質密度下降30%
為了解非典型肺炎康復者的「骨枯」情況,醫管局在沙士後,為約1,300名康復者進行磁力共振造影檢查,並在2004年公布有13.5%的人,被確診患上骨枯症,骨枯位置主要在髖關節及膝關節。現任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榮譽教授陳允健曾指出,康復者的骨質密度最少下降30%。
病情嚴重或換人工關節
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表示,骨枯仍是一個醫學上的難題,受骨枯影響之關節痛楚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但是醫學界仍未有一個根治的方法。病人患上骨枯後,骨枯位置會漸漸感到痛楚,無法受力,肌肉萎縮,可演變為嚴重關節炎。患病初期,病人可透過做減壓手術治療,病情嚴重者或需更換人工關節。
在2004年中,醫管局胸肺專科委員會,統一全港醫院治療沙士的標準,定出治療沙士用藥原則。沙士病人入院後的第1期治療,醫院只會處方利巴韋林 ( Ribavirin )和蛋白J抑制劑;若病人進入第2期惡化階段,便會處方類固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