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通識博客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不能自拔:逛街誘惑多 勿變購物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人們正瘋狂搶購減價貨。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全球化

 今年是蛇年,靈蛇賀歲,旺丁又旺財,殊不簡單。據報道,本港新春旅遊及餐飲消費額估計逾150億港元,市道旺盛,可見一斑。其實我們身處消費社會,消費現象處處,日日如是,又豈止於新春時節。消費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日常基本所需,自然無可厚非,也在所難免;可是,一旦過度消費,超出財務底線,便可能是一種病態。流行文化善於利用有趣的社會現象,以趣味或誇張手法,反映我們周遭正在發生的人和事。電影也是其中一種形式,並早已曲線地警惕,我們正陷於這場消費病態中。 ■林援森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林援森 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2007年更名為樹仁大學)新聞系。其後取得香港新亞研究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以及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

新聞背景:港前年消費額達1.2萬億

 據報道,本港新春期間消費額按年上升20%。旅遊業議會早前預計,大年初一至初七訪港過夜旅客人均消費約8,000港元,不過夜旅客消費約2,500港元,7天假期估計為香港帶來最少55億港元經濟收益。城中著名地產集團旗下的12個商場,新春期間總人流890萬人次,按年升16%,營業額達兩億元,按年升19%,消費旺盛景象可見一斑。

 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2011年全年私人消費總額達1.2萬億港元。我們日常衣食住行中的必要開支,在1.2萬億港元中又佔多少份額?計算並不容易。然而,肯定者乃消費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基礎級)

「拜物」現象 照射人性慾望

 針對現代消費問題,若聚焦於購物而言,或許更易把握問題所在。學者D. Miller指出,購物是當今經濟制度下直指人性的關鍵點,其強調物質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主要從經濟面向說明,而家庭主婦則是重要例子。購物強調個人生活中的角色,並經由慾望所推動,購物行為從而發生。「物」才擁有其社會價值,也衍生出崇拜及迷戀的角度,這是一種拜物主義(Fetishism)。

完全非理性 源自佔有慾

 消費主義與拜物主義的最大不同之處乃後者屬於完全非理性。購物狂(Shopaholic)便是一個說明例子。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瘋狂購物乃源自對商品的過度佔有慾所致。有關購物狂論述見於不同學術著作,流行文化作為社會問題的曲線本文,購物狂現象亦涉及其中,電影《潮拜購物狂》(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2009年)便是相關作品之一。

 《潮拜購物狂》由霍根(P.J. Hogan)導演,女主角是菲雪(Isla Fisher)。該片改編自蘇菲金索拉(Sophie Kinsella)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菲雪飾演的李貝嘉,本是一名購物狂,但在偶然機會下成為一名財經雜誌記者,並誤打誤撞地成為雜誌新星,全城矚目。但她瘋狂購物,以致債台高築,難以自拔,更以謊言逃避債務,最後失去一切,男友和好友先後離她而去。但她最終還是覺悟過來,迷途知返,團圓結局。這是一部典型的荷里活電影。

患選擇恐懼症 心理醫生不自醫

 相比之下,香港另一齣名為《最愛女人購物狂》的電影,同以購物狂為主題,內容及層次更豐富。《最愛女人購物狂》早於2006年上映,由韋家輝導演,演員包括張栢芝、官恩娜、劉青雲、陳小春及徐小鳳。該片涉及不同的狂亂症,首先自然是購物狂,其分成富貴購物狂和低俗購物狂,又見選擇恐懼症患者、粗口狂等,如何把不同狂亂症融合在一起,編劇居功不少。故事最終以一段四角婚姻心理戰結束。這個具啟發性結局說明,原來走到最後,真愛才是世上最可貴且獨一無二的東西,消費不過是身外物。但《最愛女人購物狂》勝過《潮拜購物狂》,筆者認為是其有關「選擇」的論述。

 選擇是消費和購物行為之所能展開的起點,如果沒有選擇,一切無從說起。選擇者,按照英國思想家費舍通所指,有選擇才有意義。作家Barry Schwartz指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是一種選擇(everything in life is choice)。在《最愛女人購物狂》中,劉青雲所飾演的李簡仁醫生,本是心理醫生,但同時又是選擇恐懼症患者,可見其諷刺性的社會意義。(進階級)

先買後找數 碌卡藏危機

 兩齣電影同樣提到一個十分重要的購物角度,就是信用卡和購物的關係。信用卡對於我們而言,已幾乎是一種「必需品」。信用卡以一種預付信貸方式,給予消費者消費金額,先購物後付款,銀行和信用卡公司則賺取利息。

 法國學者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指出,這種信用貸款已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消費權力,這種權力是一種先行消費的手段,也成為一種「新倫理」,意味我們的消費行為先行於生產現況,即尚未從生產(工作)取得經濟收益,便預先消費或消耗收穫,結果導致強迫投資、加速消費及通脹。更重要是,我們把這種行為變得理所當然,因為這是一種「新倫理」,其潛在危機可想而知。

 若購物或消費乃滿足我們的個人慾望,那麼放棄慾望是否一種苛求或妄想,拒絕消費的動力又從何而來?韓劇《不能結婚的男人》由池珍熙和嚴正花演出,其中有一幕講述嚴正花所扮演的醫生張文貞,其父十分愛吃米腸湯,但為免有口氣,其父自成為醫生後一直不吃米腸湯,以示尊重病人。十年、十年又十年,他終於到了退休之日,文貞便帶他光顧一家裝潢普通的食店,但其煮得一碗美味的米腸湯,他一飲而下,好不滿足。米腸湯本身不是甚麼珍貴的美食,但對文貞父親而言,半生不能享用自己所愛的米腸湯,自然有所失,但為尊重病人,還是把這種食慾壓下去,其對工作的嚴肅且認真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從放棄到重新選擇,又是否一種消費,到底是理性或非理性?有些時候,懂得放棄比擁有更難。(摘星級)

概念鏈接:何謂消費?

 消費(Consumption)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消費又從何說起?旅法華裔學者高宣揚指出,消費是資本主義商業及文化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任何消費必然涉及必需品(Necessity Goods)和非必需品(Non-necessity Goods)之分。必需品是生活必然所需,如基本的充飢食物便是必需品;但非必需品不僅飽肚,而是色香味具備的珍貴美食。後者未必可被理解成美國經濟學家韋白龍(Thorstein Veblem)所謂的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但肯定超越物品需求的基本功能。

 若從消費社會學進行討論,則包括兩大方向和三大範疇。兩大方向意指家庭消費(Family Consumption)和大眾消費(Mass Consumption)。其中家庭消費涉及共同消費(Common Consumption)和個人消費(Personal Consumption),共同消費包括房屋和家中共用的東西。而按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一般家庭消費分為九大類,分別是食物、服飾、住宅、取暖或照明、勞動、教育或娛樂、稅收、醫療、家庭服務;個人消費則指個人物品如衣服。至於大眾消費則指社會大部分人所認同的購物取向及態度。

想一想:

1. 根據上文,舉例解釋病態消費的定義。

2. 參考上文,分析病態消費的成因,並舉兩項加以討論。

3. 你認為社會病態消費現象會對哪個年齡組群造成較大影響?解釋你的答案。

4.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病態消費是商業社會的必然現象」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5. 試評論病態消費與拜物主義的關係,並舉例加以闡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延伸閱讀:

1. 《「三高」易變購物狂 專才求助增3倍》,香港《文匯報》,2012-06-11,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6/11/HK1206110016.htm

2. 《過度消費的介紹》,東華三院網頁,http://addiction.tungwahcsd.org/money.php

3. Lizabeth Cohen, A Consumers' Republic, USA: Vintage Books, 200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欣欣

相關新聞
不能自拔:逛街誘惑多 勿變購物狂 (2013-03-05) (圖)
概念圖:消費社會 (2013-03-05)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鐵路藍圖 (2013-03-04)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韓政新風 (2013-03-04)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造核航母護國 (2013-03-04)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水源污染 (2013-03-04)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抗疫對策 (2013-03-04)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網欺侵校園 (2013-03-04) (圖)
通識把脈:「有機」討論 建跨單元能力 (2013-03-04)
透視貧富懸殊系列二之一 青年窘境:貧青「窮忙」「啃老」過活 (2013-02-28) (圖)
概念圖:貧富懸殊 (2013-02-28) (圖)
政治生態:「一國」與「兩制」缺一不可 同樣重要 (2013-02-26)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嚴打旅業「害群馬」 (2013-02-25)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海嘯」重創中產 (2013-02-25)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生人」勿近 (2013-02-25)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毒校服致癌 (2013-02-25)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利是封「再生」 (2013-02-25)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一腳踏幾船 (2013-02-25) (圖)
通識把脈:只「通」不「識」 無「知」難「解」 (2013-02-25)
母嬰健康:母乳餵哺 優育壯兒 (2013-02-2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通識博客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