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協委員、特許測計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 張宏業
梁振英政府施政一大亮點是主力打壓不斷趨升的特區樓價!除了最近的「雙辣招」大幅增加住宅和非住宅印花稅外,發展局於二月尾正式宣佈取消勾地制度,重奪本港土地供應主導權,實是明智的政策選擇。
勾地制度始於九十年代末金融危機後,當時香港物業樓價大幅回落,政府以勾地去取代土地公開拍賣來減少如果土地價值大幅回落或拍賣時產生「流拍」收回對市場的負面影響。有興趣發展商先向政府申請勾地,但如果出價仍未達政府最低要求,則是次勾地申請會被否決。
在每個政府財政年度,地政署先宣佈全年勾地表,發展商有絕對自主權不參與,政府只有勾地計劃但沒有把握每年能賣土地數量,變成不可能恒久地推出土地來平衡價格。今次的政策調整正好重新掌控土地買賣的主導權,有效地可依照市場需求來適當推地使價格受控。
去年成功申請比率創新低
回顧過去三個財政年度,2010/11、11/12及12/13年勾地表上分別放置了62、52和47幅地,而勾地申請只有22、11和7宗,成功申請更低見8、5和2宗,成功申請比率只有4%至12%,去年更創歷史新低的4%,反映制度已「名存實亡」。
回顧一下這些被成功勾出土地全是優質土地,但「勾出價」和最後成交價卻大多相比市場估價「低水」,這說明發展商只會選擇支付自身感覺合理地價去入標。她們出價肯定偏向保守,而且投標方式缺乏競爭性,世界上沒有買家願意接納頭標遠高於其他標價的情形。勾地制度逐漸變成不是政府可以取得取高土地價格的方法,而且市場人士對此制度失去興趣。
照政府財政預算案和發展局最新資料,2013/14年政府提供56幅用地,其中46幅住宅地可提供1.36萬伙,首季先推約2,400伙。再者,西鐵、港鐵、私人土地修訂和其他項目再加添約1.22萬伙,尤以兩鐵項目是「主菜」共佔5,700伙,約46.7%。如果讀者仔細分析,即政府主動賣地和半公型機構供地可「保證」了約19,300伙的「供應量」,政府會更有效地支配未來的住宅土地供應。
在過去的賣地表中,政府都是主力提供較大型住宅用地,這令到中小型發展商不易「入市」。在首季度可推出的住宅土地表中,大家可以發現估價在十億以下共有四幅,能夠方便中小型地產商競投,而且分佈地區較廣泛,如將軍澳、屯門、沙田、大嶼山長沙和何文田,可供不同實力和地區開發商選擇。這些土地主要位於「非豪宅」地區,地產商會主力興建中小型住宅,有助增加「上車盤」供應量,這正好配合最新「雙辣招」的扶助上車一族和換樓一族的政策導向,值得市民一讚。
特區政府必須恒久地提供住宅土地使市場參與人士改變「樓價只有升沒有跌」的頑固思維,好讓市場重新納入正軌。試問低供應量問題是由來匪淺的,現任特區政府只可換上五年時間才可「撥亂反正」,請市民多包容給予空間吧!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