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藝術節2013——談《怪誕城的動物與孩子》及《蕭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怪誕城的動物與孩子》劇照 圖片版權:1927

文:梁偉詩

 香港藝術節開節了,與正在進行的歐洲電影節和快將揭幕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聯手打造香港藝文愛好者的「地獄之春」──密集地穿梭於電影院、各大舞台表演場地,趕場趕得裙拉褲甩,只能在公交系統上打瞌睡,名副其實的漂流睡房。近年已年屆不惑的香港藝術節,分別嘗試了不同的舞台可能性,像強調本土創作的「新銳劇場系列」和去年奇藝坊式奇幻服裝騷《藝裳奇幻世界wow》。這些不同面向,都延續為本年度的《蕭紅》和《四季狂想曲》,當然還有《青蛇》、《屠龍記》、《中式英語》、《戲偶人生》。本欄今回先談《怪誕城的動物與孩子》和《蕭紅》。

一齣成年人童話

 《怪誕城》吸引我的,大概是因為它是一齣外國兒童劇。所以一直對香港本土兒童劇興趣缺缺,除了超齡,更大原因在於香港兒童劇通常比較公式化,不外乎是歷險尋寶之類,然後打敗惡人,開心歸來。那麼,一台來自英國、大搞黑色幽默、如同「添布頓3D電影世界」的《怪誕城》,自然特別引人入勝──「1927劇團」以默片、動畫、現場琴音及歌聲,編寫《怪誕城》這部集結動畫、戲劇和音樂的劇場。故事講述兩母女淪落怪誕城般的貧民窟,住進一座破舊陰沉的神秘大廈,危機四伏的環境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還有偷窺狂徒及豺狼出沒,如同魔幻國度。

 如果單單把《怪誕城》框限在兒童劇的固有形態中理解,恐怕也未能完全曲盡其妙。說穿了,《怪誕城》其實是一齣多媒體的舞台真人電影,劇中三名演員,配合動畫在簡單佈景上的投影,跟光影唱歌做戲,還有誇張的對白和童話場面的穿插、現場琴音及歌聲創造音樂廳嬉鬧風格,即使一切都只是平面佈景和簡單平面道具(一枝筆或只是一條長條形紙牌)的混搭。明顯地,經過長時間的歐美巡演,《怪誕城》的演出已達到一絲不紊、絲絲入扣的境界,純熟的人影配合,精準走位和時間節奏。試想,把小貓卡通投影在紙板道具上,代表著布袋內有貓咪,假使只差一秒鐘或演員多走半步,便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怪誕城》有趣之處,還在於它是一齣成年人童話,主人公在「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間的選擇,亦在一眾兒童觀眾的鼓勵選取「理想世界」時,毅然走上「現實世界」的路,末段還向「兒童」笑言現實就是現實,夢總會變空。這時候,恐怕真正感同身受的,還是台下的家長。的確如此,誰要在怪誕城中置身貧民窟與蟑螂四腳蛇為伍?笑中自是有淚,成人們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另一齣令人喜出望外的舞台演出,還有三幕室內歌劇《蕭紅》。

《蕭紅》的提煉與升華

 蕭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代才女,搬演傳奇蕭紅的故事,真箇需要藝高人膽大。《蕭紅》編劇意珩把蕭紅漂泊且充滿時代宿命的一生,用大量插敘閃回的方式,逆反一般線性敘事,主要把故事寫成一個楔子和三幕──楔子中瀕死脆弱的蕭紅在香港回憶過去,為全劇定下哀怨的調子;第一幕是少女時代,蕭紅不滿盲婚啞嫁而逃婚,認識了後來的情人蕭軍;第二幕是遇上魯迅,蕭紅的作品得到魯迅青睞,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第三幕是抉擇,在蕭軍和丁玲的輪番勸說下,依然堅拒投奔延安,最後以回憶成名作《生死場》的秧歌場面作結。

 先談敘事和編劇的取捨。熟悉現代文學的觀眾,更能體會《蕭紅》在講述蕭紅故事剪裁之妙。首先,蕭紅其實有兩位才子情人,分別是蕭軍和端木蕻良。然而,《蕭紅》寧願花上大量篇幅描繪蕭紅與魯迅的相遇而棄端木,全因為蕭紅得到魯迅的賞識引薦,把《生死場》編入後來被命名為奴隸叢書的一套文學叢書,蕭紅才聲名鵲起,成為與葉紫蕭軍齊名的作家。因此,當魯迅在第二幕以神一樣的姿態出現,跟蕭紅談人生談文學堡壘,同時亦突顯出魯迅在蕭紅的藝術生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有趣的是,大概因為魯迅的篇幅獨立成章,蕭紅後來的丈夫端木蕻良也被擠掉,消失在《蕭紅》舞台中。其次是與蕭軍齟齬和丁玲勸說的場面,蕭紅對延安感覺不對勁,拒絕投奔,這在她生命中的決定性,與少女時拒婚出走相若。

 另一方面,談蕭紅很難不談其作品,《蕭紅》把大量的小說場景和故事,融入唱辭中,由《蕭紅》歌隊唱出。《蕭紅》歌隊扮演如同古希臘戲劇歌詠團的敘事者角色,使得演出整體不累贅重複,同時歌隊的不時穿插出場,亦產生了儼如電影閃回(Flash Back)的效果。當然,《蕭紅》的確成功突出了民國的時代感,如點出1936年的魯迅之死;蕭紅拒絕去延安後,唱辭中亦出現魯迅對易卜生《玩偶之家》的評語,娜拉出走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同時也預示了蕭紅不符合主旋律下邊緣流徙的下場。

 總括而言,《蕭紅》最大好處是篇幅短,三幕室內歌劇的篇幅限制,逼使《蕭紅》把蕭紅本人生命中不太聰明乃至愚昧的片段隱去,集中火力濃縮較具戲劇性和高潮迭起的部分,最後棄延安而取香港,更具弦外之音。順帶一提,就是選角方面,演魯迅的演員彷彿太魁梧,扮演東北大漢蕭軍又太瘦弱,不符合歷史的人物形象。不過歌劇演員既是用喉嚨音域塑造角色,恐怕也不宜太苛求。換句話說,三幕室內歌劇的藝術形式是否適合展現蕭紅的一生,《蕭紅》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歌劇的框限,反而促成對蕭紅故事的提煉,拒婚、戀愛、成名、出走、孤絕,造就了舞台上泣血動人的蕭紅。

相關新聞
黃詠詩 《屠龍記》背後的惆悵 (圖)
學習放開爛GAG (圖)
香港藝術節2013——談《怪誕城的動物與孩子》及《蕭紅》 (圖)
《離奇偽術家》 消失了的香港 (圖)
銀幕短打:香港電影的低俗核心 (圖)
影訊:奇謀闊步 萬像嘉禾 (圖)
影碟別注:鐵金剛智破天凶城 (圖)
百家廊:在長江口過元宵節
翠袖乾坤:父與子
古今談:鼓吹人口增長後果嚴重
琴台客聚:詞語的復活
生活語絲:遷都
演藝蝶影:《演藝風流》談《中式英語》
此山中:阿媽食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