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在長江口過元宵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08]     我要評論

朱文興

 年年歲歲鬧元宵,歲歲年年味不同。在我度過的六十五個元宵節中,最有味道的要數半個多世紀以前在長江入海口南岸的故鄉農村。

 點香插香。正月十四晚飯後,奶奶和母親就點著一炷香,然後把香一根一根插到各個房間的牆縫裡。當時我家有三間小平房,西間一隔為二,南側為柴火灶兼餐廳,北側為奶奶、母親和我的房間,中間是客堂,東邊一間是豬舍兼放農具和雜物。由於我一出世就沒了父親,家裡窮,牆壁內外都沒有用石灰粉刷,所以在磚縫中插香很容易。為什麼要在家中插香呢?信佛的奶奶說,這是為了驅邪祛病,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香火旺盛。

 掛燈籠。在家裡插完香後,奶奶點上紅蠟燭,插到燈籠的底座上,再把亮著的燈籠掛到屋簷下。燈籠是從十里外的小鎮上買來的,並不是時下流行的紅燈籠,而是黃色的。燈殼用竹片做成,外面糊上用桐油浸泡過的黃紙。燈籠很小,如同電影裡古代官府中巡夜打更的更夫手中提的那種。掛燈籠既體現喜慶,也是為了驅邪避鬼保平安。

 地頭插香。睡覺前,奶奶再點上一炷香,分給母親和我,一起到村南口我家那塊只有兩分大小的土地上,向土地爺拱拱手,鞠個躬,把點著的香插到地頭上,為的是驅趕蟲獸,祈求新的一年老天保佑,風調雨順,減少蟲害,五穀豐登。

 吃年糕。正月十五早上熬粥的時候,蒸上年糕。家鄉的年糕不同於寧波年糕,只能蒸著吃不能炒著吃。家鄉的年糕是用一半以上的江米摻上好大米磨成粉,放在專用蒸籠中蒸出來的。待一大圓塊年糕半乾不乾時,用刀切成長條小塊,放在太陽下曬乾,放在瓦罐罈子裡,元宵節的早晨拿出來蒸軟了吃,以表達新的一年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心願。

 看踩高蹺。吃過早飯後,常常有高橋隊和龍燈隊來到村裡。那時的高蹺很簡陋,只是用兩根結實勻稱的木桿,把兩塊小木板用鐵絲固定在木桿下方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高度,製成踏板,玩時把腳踩在木板上。我們村裡沒有會踩高蹺,因為5戶人家只有3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也全都被徵入志願軍,到朝鮮幫助打仗去了。到我們村裡來踩高蹺的都是鄰村的農民。玩得好的不僅把踏腳綁得很高,而且邊踩邊扭,逗笑取樂,如履平地。看到別人玩得帶勁,我到上小學後也用木棍綁了一副高蹺試著玩,但一騎上去就摔下來。據說踩高蹺是古代人為了採摘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上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高蹺已經流行。最早記載於《列子.說符》:「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居其頸並馳並驅,弄七劍,跌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長大以後才體會到,踩著高蹺其實是將舞蹈和雜技有機融合的一項民間藝術,像這樣既缺膽量及平衡感、又少藝術細胞的我輩,豈能玩得轉?

 看舞龍燈。舞龍燈用長江入海口南岸的鄉下上海方言說,叫做「翻活龍段」。意為將活龍的身段在地上翻滾。龍身用竹片支撐,外面裹上紅黃相間似龍鱗的布。舞龍手一律穿上寬大的黃色服裝,頭裹紅綢帶。舞龍時,隨著鑼鼓的節奏,龍頭帶動龍身翻滾,龍尾跟著龍頭擺動。當時村裡沒有一塊水泥地,舞龍就在泥土場地上。舞龍手們全然不怕髒,就在泥巴地上翻滾,身上沾滿了泥土,依然執著地表演,汗水濕透了衣衫也全然不顧。龍是吉祥的象徵,村民通過舞龍燈看龍燈表達祈求老天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心願是極為虔誠的。我至今還記得,當時時家鄉農村的舞龍燈是鄉裡的廟宇組織的,舞龍隊從廟宇始發,到所轄各村舞完後回到廟宇,把龍燈保存在廟裡。在文化生活貧乏的那個年代,舞龍隊能在元宵節到各村巡迴舞龍,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也是遠離集鎮的村民一年一度才能在家門口享受到的文化大餐。

 吃湯圓。元宵節的中午,村裡家家都要吃湯圓。湯圓比元宵大,用糯米粉做成,內包很多餡。餡有甜的,也有鹹的。甜的一般有紅棗餡、紅豆沙餡,鹹的一般是肉菜餡。糯米粉不是用機器磨的,而是用石臼舂碎後用細篩子篩出來的,做出的湯圓口感特別好。吃湯圓,在當時既是一年中少有的改善生活,也意蘊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故鄉農村的這些元宵習俗,到一九五八年開始漸漸淡化。實行人民公社化以後,土地都入了社,歸集體所有,連每人一分自留地都是集體的,從此很少有人在元宵節到地頭插香了。到一九六四年農村搞「四清」,一九六六年爆發「文化大革命」,燒香拜佛被當作封建迷信和「四舊」予以禁止,廟宇被關閉,連踩高蹺、舞龍燈這些元宵節的民間文化活動也都停了下來。直到一九七零年我從故鄉的一所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外地時,村民喜聞樂見的那些元宵節習俗基本沒有恢復。

 離開長江口,來到黃河邊的這座省城已經四十二年了,一直沒有機會再回故鄉過元宵節。只是聽說改革開放後,鄉裡的廟宇已經重建,香火很強旺,踩高蹺、舞龍燈等元宵習俗得以傳承,民間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人老了喜歡懷舊,很想再回到長江口的故鄉去,尋找兒時過元宵節的印記,享受在新農村鬧元宵的樂趣。

相關新聞
黃詠詩 《屠龍記》背後的惆悵 (圖)
學習放開爛GAG (圖)
香港藝術節2013——談《怪誕城的動物與孩子》及《蕭紅》 (圖)
《離奇偽術家》 消失了的香港 (圖)
銀幕短打:香港電影的低俗核心 (圖)
影訊:奇謀闊步 萬像嘉禾 (圖)
影碟別注:鐵金剛智破天凶城 (圖)
百家廊:在長江口過元宵節
翠袖乾坤:父與子
古今談:鼓吹人口增長後果嚴重
琴台客聚:詞語的復活
生活語絲:遷都
演藝蝶影:《演藝風流》談《中式英語》
此山中:阿媽食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