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日本經理人公司可以隻手遮天到甚麼地步,大抵可以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手鈴木亞美為例說明。業界的潛規則是對不聽話的藝人,以放在黑名單內,雪藏他們至乾枯而死為常見手段。鈴木亞美的經理人公司AG Communication因為牽涉入逃稅醜聞,於是歌手透過法律訴訟得以解約,可是解約後卻被業界作出全面封殺。她自行製作的唱片及產物,完全失去了曝光的渠道,所以就算屬當紅的藝人,也敵不過客觀現實。鈴木的人氣急促下滑,直至05年Avex Music再簽下她,才得到重生的機會。
事實上,不僅個人層面不可能挑戰業界,甚至連其他媒體往往也受到牽制而未能動彈。就以電視台乃至電台為例,表面上藝能節目的決策權在他們手上,但經理人公司其實才是幕後玩家。因為媒體需要一線紅人來爭取收視率,加上日本的媒體競爭劇烈,不同電視台及電台均常處於作戰式的對立狀態,所以手上擁有大量不同檔次藝人的經理人公司便可以操生殺之權。通常以讓一線紅人上節目,來換取麾下較低檔次藝人於媒體上的曝光率作交換手段,於是媒體反過來淪為工具,成為協助大型經理人公司育成偶像的公眾頻道。所以業內的潛規則,從來都沒有所謂公開的試鏡機會,一切都早已內定安排。對部分紅透半邊天的頂級偶像如木村拓哉而言,甚至可以令到電視台相關節目都以配合他為主導作出調節安排,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切。
回到最初的AKB議題,我想指出其實同樣流露濃厚的自我循環設計色彩。背後的掌舵人秋元康早已在八十年代有大同小異的造星成功例子(「小貓俱樂部」),而經理人公司在日本業界的牢不可破地位,某程度方便了行內人的呼風喚雨,令一切也得心應手。可是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在本土要風得風的背後,同樣的方程式在海外卻不一定得到人買帳。作為流行文化的輸出大國,尤其於東亞的影響力明顯地日漸下降之際(韓國的取而代之幾成不爭的事實),相信經理人公司隻手遮天的歷史背景,反過來使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球作戰力不升反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