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庾亮樓。 網上圖片
馬承鈞
春節赴武漢探親,久聞武昌東去百里便是著名的「百湖之市」兼江南古城鄂州,便抽空前往,聊發思古之幽情。鄂州古稱樊國、鄂都、鄂邑,秦置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曾定都於此,設立武昌郡。西晉時置鄂縣,隋代併入武昌縣,隸屬武昌郡。唐、宋、元、明、清五朝均更名武昌縣。1913年改稱壽昌縣,翌年改稱鄂城縣。1983年撤縣升格為鄂州市。
漫步鄂州,第一印象是水多,處處湖光瀲灩、景色旖旎,不辱「百湖之城」美譽;其次是滄桑感,名勝古跡比比皆是,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鄂州城內現存古跡有吳王城舊址、怡亭銘摩崖題刻、文星塔、觀音閣、庾亮樓、古壽井、彭楚藩烈士墓等,西山風景區名勝古跡更是不勝枚舉:靈泉寺、吳王離宮、九曲亭、三泉亭、試劍石、洗劍池、郊壇遺址、石門開、菩薩泉、洗墨池……鄂州與歷代文人名士結下不解之緣,晉代軍事家陶侃,唐詩人李白、李陽冰、元結、元稹、劉禹錫、常建,宋文人蘇東坡、蘇轍、黃庭堅,元代詩人丁鶴年,明詩人夏琮、何以讓和清詩人楊守敬等等均涉足此地,留下大量佳作軼事。據悉,如今鄂州市館藏珍貴文物已達4768件,其中一級文物79件,珍貴文物總量穩居湖北全省第二位。最近新增珍貴文物以六朝青瓷器為主,還有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陶器、石器、墓誌碑刻等,其中12件國家一級文物全為三國時期的青瓷扁壺、鎮墓獸及樂俑等,難怪這裡成為文物考古專家心儀之地。
最讓我流連忘返的當數庾亮樓了。庾亮樓位於鄂州市古樓街北段,相傳孫權稱帝時曾是皇城安樂宮之端門,係著名的古武昌十景之一,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了。庾亮樓當然與庾亮有關。庾亮(289—340),字符規,穎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東晉政治家、文學家。永嘉五年(311年)被鎮東將軍司馬睿徵召任命為西曹掾,後轉任丞相參軍,封為都亭侯,東晉初拜官中書郎。他曾出征討伐王敦叛亂,並與荊州刺史陶侃聯手擊敗叛將蘇峻、祖約。晉咸和九年(334年),庾亮接任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江、荊、豫三州刺史,號征西將軍,遷鎮武昌。主政期間,他振興教育、選拔賢才、勤政廉潔、政績卓著,被老百姓譽為「官員楷模」。庾樓上下兩層,石砌園拱門,跨街而立。樓上為閣狀,磚木結構,白牆紅欄、青瓦蓋頂。想當年登樓遠眺,古都景色盡可收入眼底。
庾亮樓有「庾樓賞月」和「太白賦章」兩個典故。庾亮樓原稱南樓,其實就是座普通的鼓樓,上面設有一張胡床和一面大鼓,每天晨昏擊鼓報時。因「父母官」庾亮常登斯樓賞月,才有「庾樓賞月」的雅稱。傳說某夜庾亮踏著木屐又登此樓賞月,正好有百姓多人也在樓上歡聚,見都督親臨不免驚慌失色,爭相迴避,庾亮卻笑著阻止大家,還就勢躺在胡床上,無拘無束地與大家海闊天空神侃起來,這一聊竟聊到天明,此事很快傳遍全城,人們讚歎庾公的平易近人和坦率真誠,遂將南樓改稱庾亮樓,後來還載入《世說新語》。至於「太白賦章」,是說唐代詩仙李白曾來武昌,某日陪宋中丞來鄂城登南樓夜飲,聽人談起這樁佳話,頗受感動,乘興題下《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一詩。端的是「名人效應」,這首詩果然讓庾亮樓名聲大振!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時,庾樓也多次入詩,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等,以後歷代名人均會登樓眺望、飲酒賦詠,使南樓千古風流。
暮色裡佇立庾樓憑窗而望,滿城萬家燈火煞是絢麗,心中湧出李白的詩句:「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庾公愛秋月,乘興坐胡床。龍笛吟寒水,天河落曉霜。我心還不淺,懷古醉餘觴」,不由人心潮起伏,浮想聯翩。雖然那胡床早已不見,庾亮與百姓親密無間的情景卻似能想像;雖然如今周圍滿是現代建築,庾樓的光彩卻依然熠熠生輝。嚮導介紹說,庾亮樓歷史上曾被多次修葺,明、清兩代當政地方官也曾大修過,二任官員還各留下一篇《重修庾樓記》。現存古樓是民國年間在原基復建的,內空高12米、寬11米、長16米,樓下車馬通暢無阻。1983年,鄂州市政府將古樓列為重點保護單位,撥專款修葺一新,到此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我見樓旁鐫有唐人元稹《所思》二首:「庾亮樓中初見時,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失還如夢,為雨為雲今不知」和「鄂渚濛濛煙雨微,女郎魂逐暮雲歸。只應長在漢陽渡,化作鴛鴦一隻飛」,亦為庾樓增色不少。下樓,眺望南北兩條街,分別名為「庾亮南路」和「庾亮北路」,足見庾樓在鄂州人心中的位置。
無獨有偶,江西九江也有一座庾亮樓,並且是九江最早的古樓,比著名的潯陽樓早幾百年、比鎖江樓更要早一千多年,故有「九江第一樓」之美譽。樓下原有三嘯堂,樓南有一千年古槐,但歲月更迭幾經興廢,這庾亮樓早已在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災了。2007年,九江市重建庾亮樓於西園舊址,南與浪井為伴。庾樓與浪井是九江歷史上著名的兩大名勝,均為「江州十景」之一。
提起庾亮的詩,據說很有哲學味,南朝梁鍾嶸在《詩品序》中有云「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可見他也是玄言詩的實踐者。可惜千年戰火時光流失﹐庾亮詩作至今已不可尋。現僅存幾篇散文,如《文選》中的「讓中書令表」等。文中他深感自己身為外戚「領中書,則示天下以私」,因而「冒親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探其意,雖不無外戚專橫朝政招致殺身之禍的擔憂,但公而忘私「以國事為重」的心境仍呼之欲出。查典籍得知「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可見庾亮長得儀表堂堂、風流倜儻,不啻能言善辯,尤喜老聃、老莊哲學,而且作風嚴謹——這些,正是一位胸懷大志的有識之士應有的素質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