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偉
為掩飾「癱瘓中環」的暴力違法本質,戴耀廷等人將行動改名為「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指行動雖違法但絕非暴力。然而,不論如何塗脂抹粉,「癱瘓中環」行動斷無和平與愛可言,是一場赤裸裸挑戰基本法,衝擊中央要求特首愛國愛港底線的違法抗爭,有市民在電台烽煙節目更批評行動猶如「恐襲」。根據所謂「癱瘓中環」的四部曲,在簽署誓約及意向書、商討日和公民授權之後,最快將於下年展開「癱瘓中環」行動。但從近日「民陣」提出的七一預演衝擊;教協鼓吹教師在校園內向學生「洗腦」;學聯提出罷課等種種跡象,已說明反對派正在全面動員,「癱瘓中環」前哨戰其實早已打響。這些行為綁架學生和家長的利益,禍害香港下一代,還可稱作「愛與和平」嗎?
七一預演暴力抗爭
表面上目前距離「癱瘓中環」還有年多的時間,但「民陣」昨日已表示,考慮在今年的七一遊行中舉行「佔中演習」,讓群眾習慣以身體抗爭。「民陣」副召集人王浩賢在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指根據反高鐵和反國教的經驗,「動員關鍵在於向市民突顯制度不公和多次『熱身』」、「幫市民熱身,習慣郁動身體,目標更清晰,建立信心參與行動」。事實上,激烈抗爭行動並沒有所謂預演不預演,違法抗爭就是違法抗爭,行動本質上同樣是破壞社會秩序,觸犯法紀,參與者一樣要負上法律責任。記得當年反高鐵抗爭,最終演變成嚴重肢體衝突,更將多位議員、官員「禁錮」於立法會之內,受到社會各界和輿論狠批。而過去的七一遊行之後,總有部分激進示威者四處搗亂鬧事,堵路阻街,衝擊警方,引起市面混亂。
現在「民陣」提出要參考這些經驗,讓「癱瘓中環」提早在七一遊行時預演,目的就是要將今年七一遊行變成一場大型的激烈抗爭,並且將參與遊行人士都綑綁成為「癱瘓中環」的參與者,當中不少人可能根本不認同「癱瘓中環」行動,結果卻成為反對派向中央政府施壓的籌碼,迫使其接納反對派開出的方案。然而,在當局未有提出政改方案,在社會仍未就普選特首的兩個前提,包括符合基本法和人大決定;不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特首上達成共識之下,反對派就要展開「癱瘓中環」行動或所謂預演,「以硬迫硬」對抗中央,難道這就是對話的態度?社會還如何就政改繼續商討下去?請問戴耀廷等「癱瘓中環」行動發起人,「民陣」的七一預演是否其行動的一部分?如果發生嚴重衝突,誰人需要負上責任?
教協洗腦枉為人師
雖然「癱瘓中環」行動主張以40歲以上中產人士為主體,但本港中產人士大多重視秩序法制,不希望見到社會動盪,不認同民粹主義,是本港的主要穩定力量,不可能會支持違法激進行動。因此,反對派目前正全力向學界著手,教協已經開會通過支持行動,並確認有五人將參加行動,包括會長馮偉華、執委韓連山等人。同時,教協更編制大量「佔領中環」的通識教材,供教師向學生講述行動的緣起、原則和時間表等,呼籲教師向學校介紹有關行動,猶如行動的「官方宣傳品」。教協將政治之手伸入學校,目的正是要為「癱瘓中環」組織學生參加,通過製造輿論以及發動教師會員在學校內廣泛宣傳,以湊集萬人之數,為行動做好準備。
教協作為教師專業團體,絕不能鼓吹旗下的9萬名教師會員,向學生宣揚違法抗爭的理念,成為個別政黨的棋子。教師的責任不但是傳授知識,更要培養學生人格成長,建立公民意識守法精神。但現在教協鼓吹教師在學校宣傳「癱瘓中環」,並且為他們提供大量教材,當中絕大部分是戴耀廷等人的文章,這不啻是利用教師向學生「洗腦」,灌輸犯法意識,為反對派招收學生。《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列明,教育工作者有6個方面的責任義務,教協鼓吹學生參與違法抗爭,是嚴重違反守則以及褻瀆師德;也是綁架學生和家長的利益,以配合反對派的政治抗爭,完全違背一個教師團體應有的道德操守,禍害香港下一代。當局於推出國民教育課前,教協因為政治原因公然打倒昨日的我,罔顧青年認識國情培養公民意識的需要,將國教科妖魔化為「洗腦」,並提出全港學校罷課,受到社會輿論批評。現在又因為政治需要,為反對派的「癱瘓中環」對學生「洗腦」,請問教師的師德何在、操守何在?這些害人子弟的行為,社會各界以及學校都應制止,不要讓反對派的魔爪伸入學校。
學聯罷課淪為打手
而在教協出手後,另一個反對派外圍組織學聯亦隨即附和,候任副秘書長楊政賢表示學聯考慮在「佔中」前發動罷課,「罷課未必違法,但都係顛覆緊秩序。同學先經歷罷課,更加容易動員去中環。」學聯亦擬邀請學生會以外的同學成立「佔中」小組,在校內「洗班」,收集有意參與人士的聯絡資料,催谷七一遊行,為預演行動準備。事實上,在反國教一役中,當年保釣愛國的學聯已經淪落為反中抗中的政治組織,並且曾發動罷課行動。現在學聯又要為「癱瘓中環」策動罷課,並且擺明車馬就是為行動造勢,在校園內組織學生參與違法抗爭,為了政治目的而損害學生利益,學聯之墮落可見一斑。這些行動也說明反對派正在全面動員,大力吸納青年學生、激進社運人士參與其事,務求將「癱瘓中環」行動不斷升級,向中央施壓。這些行為綁架學生和家長的利益,禍害香港下一代,所謂「愛與和平」不過是睜著眼說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