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外記者會上提到中央惠港政策「大禮包」中的「乾貨」要一個一個打開,才能用好用足,還需要兩地的共同努力。這裡指的「大禮包」就是香港媒體俗稱的「中央惠港36條」。早在2011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曾訪問香港,宣佈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36條惠港措施,該措施內容涵蓋金融、經貿、交通、旅遊、食物和能源供應、醫療服務和教育六方面,涉及從多邊、區域經濟到粵港合作,從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到在內地推出港股組合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等。筆者認為,對待中央惠港政策,港人應主動「拆禮物」,像拆「大禮包」一樣,逐一認真地解開,並仔細考量,而且要落到實處,才能有所見效。應該看到,中央惠港政策近年在香港已取得一定成效,只要用好用足這些惠港措施,香港經濟發展定會進入新的階段,香港市民亦會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央惠港36條」蘊藏重大商機
毋庸諱言,「中央惠港36條」裡蘊藏著重大商機。眾所周知,金融業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對香港發展至關重要。中央政府的惠港政策,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特別是增加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包括人民幣可回流內地的機制,使香港在人民幣債市、股市、匯市和投資四個領域全部齊備,人民幣業務離岸中心雛形已現。「中央惠港36條」還推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新政策,包括支援香港企業在內的境外企業使用人民幣赴內地直接投資。
在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方面中央政府也推出一系列新舉措:支援在內地的港資加工貿易企業穩定發展和轉型升級;繼續保持加工貿易政策的基本穩定;加快珠三角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創新管理模式。同時,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充分發揮香港在金融、法律、會計及投資諮詢等服務方面的優勢,鼓勵兩地企業以聯合投資、聯合投標、聯合承攬專案等多種方式,共同開拓國際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
發揮服務業優勢惠及民生
過去數十年香港經濟經歷了結構性轉型,服務業全面發展,現已成為香港經濟的主要命脈和增長動力,整體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達92%。「中央惠港36條」提到:「大幅提升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開放水準」,以及推動內地與香港企業聯合「走出去」,為內地與香港服務業合作提出了新的方向。至「十二五」計劃末,國家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基本實現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為香港業界描繪了輝煌的前景。
業內人士估計,再過五年,祖國內地龐大的服務市場可能都會向香港開放,「中央惠港36條」開放更多傳統服務業及新興服務業,涉及醫療、建築、律師、檢測驗證等服務業,並鼓勵本港專業人士北上開拓業務,惠及中小企和專業人士,惠及的層面較為廣泛、直接和全面。在教育方面,「中央惠港36條」中的第20條規定,自2012年起,試行對香港學生豁免內地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台灣省學生考試(即「聯招考試」),內地部分高校可依據香港同等文憑考試成績擇優錄取香港學生。第23條「允許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內地設立獨資醫院的範圍擴大到所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在CEPA補充協議九中更明確規定:「香港醫生獲准於內地以獨資或合資形式設立醫療機構。」本港醫生對此項措施表示歡迎,不少人更滿心期待,準備大展拳腳。當然,惠港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有些細節,還須加以協商調試。
助力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
回顧歷史,香港從轉口貿易起步,到加工製造業內遷,再到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形成,每一次都是不失時機地把握了重大機遇的結果。內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將為香港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增長動力。香港要在參與內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增強競爭力,充分發揮香港高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積極配合內地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幫助內地提升服務業水準;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政府的惠港措施加大支持香港創新科技的力度,不斷擴展兩地科技合作的新形式,加強兩地在科技產業領域的合作,使香港科技資源進一步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助力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中央惠港36條」中的第22條:「加大支持香港科技創新的力度,不斷擴展兩地科技合作的新形式」;第23條「支援在香港建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以適當方式在香港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相關工作」。據報道,2012年6月底,國家科技部已核准依託香港應用技術研究院,設立國家專用積體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這是在香港成立的第一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國家科技部正在與香港科技主管部門溝通,探討雙方共同支持兩地合作創新科技研發的可能性,也鼓勵香港專家學者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參與科技計劃專案和課題的評審。可以預見,中央惠港措施如果逐項得到落實,勢必進一步促進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亦使香港青年(特別是大專學生)有了更美好的前程,香港社會存在的許多深層次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