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煜光與23歲的兒子皆對搭棚興趣十足,搭棚工藝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文:賈選凝
在沒有劇院的年代,搭棚看大戲是街坊鄰里的消閒娛樂,而神功戲便是因應時節,如洪聖誕、天后誕等而安排的街坊節目。神功戲多在空地舉行,戲棚需要臨時搭建,這種空心戲棚是一門傳統的建築美學。這種利用簡單的竹枝、杉及鐵片搭建而成的戲棚,飽藏幾何、對稱、平衡、安全,及觀眾欣賞的舒適度等各種元素。這門技藝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門不能用科技和文字記載的學問。搭棚師傅都以經驗、感覺作出精準判斷,令神功戲棚的搭建更添幾分神秘,引人入勝。
陳煜光師傅搭棚逾30多年,家中世代經營神功戲搭棚生意,自小以父為師,是家中第4代傳人,寓工作於娛樂,亦對神功戲著迷不已。其23歲的兒子(第五代承傳人) 亦已入行5年,是師傳統工藝的接班人。適逢《南區大戲棚粵劇展光輝社區巡禮》之際,陳師傅於鴨脷洲公園足球場重新搭建傳統的神功戲棚,讓市民重溫香港的昔日風情和生活趣味。
神功戲棚師傅已是一種式微行業。有別於一般搭棚師傅,因其棚架並不是依靠任何建築物支撐而起,而是獨立穩固地建出來,加上神功戲棚的構造別具特色,一般可分為「大金鐘」及「龍船廠」兩種,搭建神功戲棚無數的陳師傅,30年的搭棚生涯中,早已將這門傳統手藝,視為生命的一部分。
由於家族生意,身為第四代傳人的他,自13歲起便開始搭神功戲棚。他回憶說:「小時候,跟隨父親四處到神功戲棚的工作環境裡觀賞及玩耍,從而培養出個人興趣。雖然中間有離開過,嘗試其他職業,但最後還是對搭神功戲棚這職業情有獨鍾。」於是他接管家族生意,把搭建神功戲棚的工作繼續傳承下去。
他的兒子亦跟隨他一起搭建神功戲棚,並成為第五代傳人。或許這樣的技藝的確只能依靠血緣代代傳遞下去。陳煜光搭棚多年,印象最深刻的經歷便是:「在打風下雨的時候需格外留神。因為曾在演出神功戲時颳起颱風,我們需留守在戲棚內保護它。此外,也曾在一些不平坦的地上搭戲棚。」1992年,他幫徐克的《黃飛鴻》搭建了高難度的水中戲棚,也幫過蒲台島的村民,在凹凸不平的海岸岩石上搭高難度的戲棚作品,當然滿足感自然也更強烈。
昔日與現在的神功戲棚,其實區別不大,只有部分材料不同,如竹篾現已改用膠篾,比較耐用,而工作及結構上,只減少了不必要的柱,以減輕不必要的工序。神功戲棚畢竟是傳統的手藝,所以保留傳統的歷史文化產物,也勢必需要盡可能遵從原有的工藝。
對於粵劇文化的推廣,為大戲搭了大半生舞台的陳煜光認為:「從中國大陸傳到香港的傳統粵劇文化,雖在大陸地區有衰落的現象,但香港仍不斷保育及推廣這種文化,保留這種文化傳統,我相信香港的粵劇必定能延續下去。」
《南區大戲棚粵劇展光輝社區巡禮》
時間及地點:
3月30日 下午2時及下午7時30分(鴨脷洲公園大戲棚)
3月31日下午7時30分(鴨脷洲公園大戲棚)
4月7日 下午1時30分(華貴社區會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