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一直只聞樓梯響的自願醫保計劃終於將在今年底正式諮詢公眾,早前食衛局向立法會提交顧問報告,報告中建議,自願醫保推出初期擬取消「套餐式收費」,取而代之改為「服務預算同意書」及「免繳付套餐/定額套餐安排」,即意味著未來自願醫保計劃只會涵蓋較常做的小型外科手術,慢性病及治療癌症等危重疾病依然不保,惹來各方討論。
報告中建議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先推出「服務預算同意書」,病人在治療前,可透過書面報價方式,得悉醫療服務的預算費,再決定是否接受有關治療;或參考澳洲的「免繳付套餐/定額套餐安排」,承保的保險公司與私家醫院簽訂合約,為部分常用的手術訂定「免繳付套餐」或「定額套餐」,令購買了自願醫保的病人,可以免補價,或者繳付指定差額做手術,希望先從相對較多市民做的手術做起。但不少人質疑上述措施,沒有為癌症等危疾收費「封頂」,難吸引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也有人擔心私家醫院會與保險公司制定對雙方均有利可圖的套餐價格,或將報價金額提高,市民終需支付龐大醫療費用或差額,甚至迫使病人回到公營醫院接受治療。另外,醫保推出後,各保險公司為了互相競逐客源,必會爭取與私家醫院就一些常見的醫療程序,推出各式各樣的套餐服務收費,若定價太低,利潤不高,套餐收費成了私院或保險公司的「雞肋」,或淪為眾多服務產品之中的一項。
設計港式醫保計劃
政府一直強調希望透過自願醫療保險計劃,要求私家醫院提供「套餐式收費」,分流部分病人到私家醫院處理,致力實行公私營雙軌制這個鴻圖大計。筆者記得梁振英在參選政綱中提到,鼓勵「能者多付」,公私營雙軌發展,病有所醫。這次醫保是以自願性質推行,雖非強制性,是很好的試金石,但始終目標客戶非全港市民,而是針對「能者」市民,將其推到私營醫療服務,一般的基層市民仍舊會回到公營服務網。到底哪個醫保模式最切合香港市民需要,政府在設計屬於香港模式的醫保計劃時,切勿單單仿效其他地區的醫保方案。目前香港暫沒有全民退休保障政策,未來方向也未必有,因此這次的醫保方案為未來香港整個福利政策規劃,定下了長遠藍圖及框架,極具深厚意義。
其實,香港大部分市民,絕少情況下會因經濟不佳,而得不到應有醫療服務,也絕少出現嚴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可以說香港的醫療體系的確很好,甚至比不少國家完善,公私各有其服務對象及角色。但目前香港大部分的醫療服務都向公營醫療服務傾斜,造成公私營失衡,公立醫療人手短缺,病人輪候時間長,單靠公營醫療服務實難長此下去,發展私營醫療服務是大勢所趨。
仿星洲醫保體制解老化問題
香港醫療公私營雙軌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必然的道路,但與此同時必須考慮到整體長遠的福利政策規劃,將醫療、老人、人口規劃,甚至經濟發展一環接一環地緊扣起來。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正逐漸浮現,據統計,30年後本港65歲以上長者人數會急升至256萬,目前男女的平均壽命已超日本,政府正面對人口課題的嚴峻挑戰。新加坡的醫保制度分三個層次,即全民保健儲蓄、健保雙全及保健基金計劃,分強制性及自願性,對所有國民實行統一醫療保健,並強制性地納入公積金制度中,特點是政府可統一籌集資金並能靈活運用,對一些患重症或慢性病的基層或貧困人口,強制醫保未足夠支付其醫療費用時,自願醫保便能彌補不足;將富人或窮人的醫保金統一籌集後,轉到幫助付不起醫療費用的基層或貧困人口,有效地解決人口老化的醫療保健籌集資金問題,減輕政府壓力。港府可從中研究其可取之處,規劃出適合香港模式的醫保計劃。
|